“产煤不烧煤”——在煤炭大省山西,一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过去很难想象的重大转变,同时建成了国内最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年可利用瓦斯3.2亿标方,煤层气发电利用率、减排量全球第一。在这个转变的背后,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循环经济改造工程”的融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支持其开发煤气层之外,工行还为该企业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煤矸石煤烧结砖生产线提供了融资支持,一年利用工业废弃物可生产2亿块砖,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仅2009年,这家企业就完成节能量9.9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减排2404.25吨,二氧化硫减排175.98吨,二氧化碳减排846万吨。
今年以来,工行继续深入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积极运用信贷杠杆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在具体措施上,工行一方面做减法,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入,上半年仅该行总行层面就审查否决了金额共计115.5亿元的高耗能、高污染和环保不达标项目融资申请。另一方面做好加法,着力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绿色信贷项目已近2200个,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 工行是国内最早提出并将“绿色信贷”付诸实施的商业银行。为严把信贷投放的环保关,该行在具体的信贷审查、审批环节中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无论其他财务指标多好,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截至目前,该行全部境内法人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占比均超过99.9%。 在严格控制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信贷项目的同时,工行坚持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总体原则,引导全行积极培育节能减排新兴信贷市场。今年上半年,该行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倾斜力度,积极支持优质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截至上半年末,在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中,节能重点工程项目有235个,贷款余额538.17亿元;新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466个,贷款余额1155.75亿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11个,贷款余额230.38亿元;其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314个,贷款余额366.68亿元。 如果说“循环经济改造工程”是工行通过信贷支持传统产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成功范例,那么对于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则体现了该行对新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态度。据了解,为缓解塑料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矛盾和环境压力,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正成为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力量。工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某生物材料公司拥有8项中国专利和PCT国际专利,具备生产万吨PHA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和工艺优势,但资金短缺和设备不足致使公司优势技术的产业化面临瓶颈。经过审慎的市场调研和评估调查,工行认可了PHA生物降解材料相对于传统塑料食品包装制品在原料获取和环保降解等方面的优势,并积极投放中长期项目贷款支持企业扩大产能,对推动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生产和普及、降低环境污染作出了贡献。 在工行看来,我国节能减排信贷市场的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下一步,工行将继续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信贷政策的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在有效防控环保风险、拓展新兴绿色信贷市场的同时,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