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日两国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GDP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事在国际社会的反响似乎比中国国内要大许多。为什么中国人对此反应平淡,而国际社会却是如此强烈呢?比如,有些国际知名媒体对此都作了多次报道与分析,更有甚者还开辟了专栏进行讨论,而中国的分析人士则对某些“捧杀”言论表现出出奇的冷静。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自然不简单,而出现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本身也耐人寻味,但对于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这件事,还是有必要回到问题原点进行分析的。首先,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件好事,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对国际社会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能走上富裕之路,这是国际社会最大的和平与稳定力量。 而中国人现在之所以对GDP超过日本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理智与冷静,这跟中国GDP的厚度与强度有关。什么是中国GDP的厚度呢?在展开分析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员陈淮的话。在最近海南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陈淮说,未来二十年中国现有的城镇住房起码得拆一半。为什么要拆这么多? 陈淮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在过去四个阶段的城镇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是在不正常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年以前、1949到1979年、1979到1999年,以及1999年以后。他认为,1999年以前的房子大部分是脱困房,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城市发展需要,中国要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向改善阶段转变,对1999年以前三阶段的房子,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就是要拆。 对于陈淮的话,尽管各方看法不一,但是如果从GDP角度来分析,他倒是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我们的GDP增长很快,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积累却是不多。试想,建房是GDP、拆房也是GDP,如果我们的建筑物寿命如此之短,有效的财富积累如此之少,那么这种GDP还有什么意思呢?而住房如此,工业及其他建设又怎样呢?推演开去,可以发现这是一个GDP厚度问题。 除了厚度,也就是国民财富的真实有效积累之外,还有一个是GDP的强度问题。在展开分析之前,也引用一段商务部发言人姚坚的话。前不久姚坚说,GDP数据只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一方面的反映。我们不仅要关心GDP数据,更要关心人均数据。中国现在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目前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姚坚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发展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无论是人民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还相当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社会领域里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后面这些因素更是中国的现实。这番话实际上讲的是GDP质量和强度问题。 与GDP总量排在第三的日本及其他位次稍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GDP虽然增速惊人,发展很快,但是其强度却是有问题的,甚至是有很大问题的。比如,民众生活质量,不仅在总体上与发达经济体有很大差距,而且在结构上差距更大。由于现在收入分配距离越拉越大,导致很少一部分人拥有更多财富,而大部分民众在疯涨的房价面前,不仅望楼兴叹,更是感到生活压力的沉重。 而在企业生产方面,近30年来中国的企业虽然有惊人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这个工厂是附加值不高的低端生产线的聚集地,是在中高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话语权不足的工厂。在漂亮的GDP后面是大部分商业价值被别人拿走的国际分工安排。这样一个顶着虚名的经济“老二”又有多少实惠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得到呢? 此外,更不用说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其他社会建设方面与别人的差距了。这些差距同样不仅表现在总体水平上,更是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还存在的落后状况,足以让中国民众对经济“老二”的美名不得不保持起码的理智。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外热内冷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人在看待GDP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