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GDP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回升,表明中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恢复是持续的,这也是中国刺激经济计划的成功之处。诚然,商业银行的成长性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呈互动关系。然而,由于中国经济从去年最困难的一年步入今年最复杂的一年,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回升向好不等于形势的根本好转。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说,今年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仍需充分估量可能面临的四大挑战。 首先,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由于发达经济体国内需求疲软,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日趋严峻,我国今年的出口难以快速回升。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也开始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达到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达到24年来的最高水平,加大了继续扩大内需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是任重道远,经济恢复增长、投资过快,以及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特别是今年气候比较特殊,有可能会对农产品生产造成较大影响。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推升国内粮食和部分食品的价格。因此,上半年物价上涨的趋势仍将延续。 其次,商业银行盈利增长,受到宏观调控政策与监管动态变化的挑战。在整个经济摆脱了下滑态势出现较快速增长的情况下,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相关的监管政策已开始逐步退出。即使加息,也将可能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方式,即存款利率要高于贷款利率的升幅,对扩大银行利差作用有限,而利差收入仍然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信贷资金仍然呈现结构性过剩之势。去年商业银行天量的信贷主要投向“铁公基”,今年商业银行从风险控制角度对信贷的投向更加审慎,逐步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但由于实体经济还未完全回暖,授信依然相对集中于垄断性产业和龙头性的大企业,这些“优质”企业得到了超额配置,造成了商业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竞相开展“价格战”,尽管央行在一季度动用存款准备金和发行三年期央票等工具收缩流动性,商业银行因为资金“偏紧”仍无法通过信贷定价提高收益,利差因此进一步收窄。此外,由于民间投资尚未能很好跟进,而政府投资领域渐趋饱和,部分省份基础设施已超前建设,这也必然限制了商业银行实施“以量补价”策略的余地。 第三,在去年信贷巨量增长带来了固定投资超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这给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行业格局带来严峻挑战。贷款过度集中于资源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少数几个产业,更加剧了风险的积聚,并可能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目前全国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各级地方政府债务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大多是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风险较大。部分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最终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如果少数地方政府融资链条断裂,相关的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很可能出现一定的银行坏账,从而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四,随着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可以预计,楼市在经历政策消化期之后将进入新一轮调整。由此可能给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应有足够的估计。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银行无疑将是首当其冲的风险承担者,将承担房地产市场高位运行下的资产质量压力。而房价一定幅度的调整,自然会影响银行房地产抵押品价值、增加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现在,住房抵押贷款是国内银行体系风险较高的资产。当下国有商业银行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若按照65%来估算,则当前我国约有26万亿左右的贷款处于房价下跌的风险威胁之中。 凡此种种,足见商业银行今年经营风险不小,对此需要早作一些应对意外情况的准备。
(作者系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博士、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