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困局证明蒙代尔两大理论在打架
    2010-03-11    作者:陈东海    来源:上海证券报

    蒙代尔有三个重大焦点让他享誉世界: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欧元之父、“不可能三角”定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定理与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即“最优货币区”等理论,是当今的两大流行理论。前者更为流行,并被全球广泛接受。后一个理论在欧洲流行,是欧元区诞生的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是“欧元之父”。
  不可能三角理论,是说在国际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中,一个经济体在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选择中,不可能同时满足,最多只能达成其中的两个目的。这个理论从常识上来看都是正确的,成为议论当今全球各经济体货币领域的政策取向的一个基本原理。不少人因此以为他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与他的“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是一致的,以为蒙代尔一定以“不可能三角”定理的提出而自豪。
  其实大家的印象是错了,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与“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内在矛盾的,而且他并不看重“不可能三角”理论,最推崇的是有关“最优货币区”的理论。因为“不可能三角”理论本身内在的主张是浮动汇率制度,而蒙代尔力挺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他的最高理想是固定汇率制度、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他的“最优货币区”定理的产物即欧元区,就是固定汇率的一个极端体现。所以,蒙代尔在欧元区这次希腊危机暴发之前,到处推销他的区域和全球统一货币主张,并为全球的若干固定汇率制度辩解。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元区的实践,以及他在全球为固定汇率制度辩解、推销统一货币、贬低美元等行为,表明他实际上已放弃和否定了“不可能三角”的理论。
  但是,否定了“不可能三角”定理,势必又会出现混乱,欧元区的实践就是眼下活生生的例证。因为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相当于各成员国实行的是一比一的永恒的、固定的货币兑换关系,(即各成员国共同使用欧元,等于是固定汇率的极致形式);由于是同一种货币,所以资本在各成员国之间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相当于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欧洲央行的存在,使得各成员国完全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的这个三角组合,就是固定汇率、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完全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的结合,实际上各成员国是以完全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的代价,来实行固定汇率的。
  作为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或者是作为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国内的经济政策无论如何总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就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政策,对于该经济体影响必然是极端重要的。而资本的流动,也会带动经济体实体经济的变化。汇率,说起来只不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一个数量对比和兑换关系而已。因此,在这三个因素中,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列,毫无疑问应该是:货币政策、资本流动、汇率。所以,一个经济体首先应完全坚守独立的货币政策,其次是决定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最后才考虑货币的兑换关系。但是,欧元区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把固定汇率当作最重要的东西,其次是重视资本自由流动,而把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当回事,以至于完全不要货币政策。所以,欧元区暴发债务危机,原本就不值得奇怪。
  在当今世界,完全封闭的经济体是难以坚持的,经济体之间必然存在货币与外币的兑换关系,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资本流动。所以,必须选择不可能三角中的三个因素各自的地位。因为资本必然是有所流动的,那么如果选择了固定汇率,就必然要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只是全球不少经济体采取了中庸之道,即汇率既非固定也非绝对的自由浮动、资本流动存在一些障碍或者是摩擦成本、货币政策内外兼顾。所以,全球不少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总是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做程度不等的调整。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元的国际独霸的地位,并不完全是美国刻意造成的,有些也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因此,在目前开放的国际经济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必须坚持的,不然欧元区的危机也许也就会降落于其他经济体的头上。同时,要摆脱美元和美联储的霸权,也需要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具有更多独立性。欧元区这个比较失败的例子,值得全球经济学人从各方面深深思考。也许从未来看,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的定理,能彻底否定他的“最优货币区”系列理论,虽然后者让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

  相关稿件
· 今年货币政策三个动态平衡不能偏颇 2010-02-23
· 中美货币政策退出的差异 2010-02-22
· 多国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2010-02-05
· 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将提速 2010-02-04
· 货币政策仍需张弛有度 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