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9次报告会公布的“朗润预测”显示,“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10.6%,CPI有望转正并增长0.5%。”
9月的CPI和PPI达到-0.8%和-7%,中国物价指数归零的速度恐怕要低于预期。尽管M1与M2增速双双刷新近15年历史新高,达到29.51%和29.31%,M1增速此次超过M2增速,而中国历史上,M1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皆与高通胀所伴随。 但是,我们还能用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来研判中国通胀和通缩吗?现行的中国的CPI成分构成,可以说以食品和制成品为主导。统计局所采用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中,其中食品权重占34%,虽然国内粮食价格也受到国外价格的冲击,但农产品(000061,股吧)基本处于国内封闭运行。货币因素也可以影响到农业生产成本,如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直接拉高务农的机会成本,境外的货币因素所造成的输入性通胀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等,但由于封闭运行,这个过程还是缓慢而疲弱。 我们看到的,由于食品价格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其占比在CPI中的决定性,所以中国的CPI也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因素,一方面显示猪肉价格对消费物价指数确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食品占CPI权重达三成的比例过高。具体看,这种季节性有年度的,如所谓CPI的“猪周期”,也有月度的,如一年中中国的月度CPI随农产品价格波动而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的规律。所以,若以CPI变化趋势来揣测中国货币部门明年是否会加息,恐怕都很难。因为如果没有大的外部冲击的话(如美金的突然崩跌),明年的月度CPI将呈现典型“前高后低”的季节性规律,一季度左右冲顶后,会出现自然回落,若如此趋势,央行还有必要加息吗? 再看CPI的制成品成分。衣着占比9.1%
,家电占比6%,交通运输(汽车)占比10.4%,合计权重高达26%。众所周知,这些制成品(中国是全球最大供货商)被庞大的产能压制着,很难涨升,甚至成为每年拉低CPI的主要因素。这就是很多专家讲中国过剩产能压制通胀的理由。而中国的家庭日常中对于这些可选消费品的需求真有那么大吗? 再看服务类的价格成分,
娱乐教育 14.2%, 医疗10% ,住房
13.2%。教育、医疗和住房这倒是中国家庭的必选消费品。教育和医疗的权重,虽然根据统计局的说法是按照正常严格的调查程序所获取的比例,完善的社保体制下的发达国家或是确当的常用方法。但是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现行调查的权重就未必反应中国家庭的真实需求结构。
统计调查显示他们教育和医疗支出比重不大,但这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无力消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教育和医疗价格的“通货膨胀”实际是无穷大。 住房价格的飙涨却无法在当下的中国的物价指数中反映,这是统计饱受诟病的最主要的地方。尽管按照发达国家的国际惯例,购房为投资行为,而非消费行为的界定,不应计入消费物价指数。但是请不要忘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含前提。那就是,在成熟经济中,购房与租房的比例已经趋于相对比较稳定,房价与租赁价格偏离不会太大,如此房价实际上是以“虚拟租金”的形式在CPI中加以体现。CPI度量购买力的误差较小。 而中国房地产商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之众多缺陷,中国民众购房需求远大于其他国家,因而,物价指数远脱离居民的真实感受也不足为奇。今年中国不少核心城市的房价飚升了30%,而物价指数确还在负值运行。毋庸置疑,房价上涨将成为削弱居民购买力,导致CPI低估物价水平、误导决策的首要原因。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近期以个人名义发表的文章指出,金融调控有必要更加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物价稳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好衡量物价总体水平的方式、方法。考虑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趋势相对稳定,且与经济周期变化相吻合,可首先探讨将房地产价格变动纳入整体物价指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