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这个意见,涉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等,改革对象繁多,改革目标明确,改革内容翔实。
中国过往30余年的成就充分证明,改革是针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种调整与变动,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濒临崩溃,到今天在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者的贡献不可埋没。制度的进步,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改革从来是多艰的事业。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在说明,中国的改革事业仍然在路上。如在经济领域,金融体制改革还远不彻底,涉外经济体制亟待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还须加速;在社会领域,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密切相关,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仍是重中之重,科、教、文、卫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又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经济、社会中固有的问题,与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恰好交集,愈加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困难的局面,构成了一幅极具挑战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图景。这样的形势,也是在倒逼制度的继续进步,以及改革的继续深化。中国,需要在改革中超越过去,在改革中迎接未来。
毋庸置疑,2009年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之年。这个关键年份,考验着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最终成效。我们都已清楚,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开来之后,迅速选择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启动多个产业的振兴规划等。就政策目标而言,诸多刺激举措已经在体现远近结合和标本兼治的功能。
但应该认识到,设定出理想的政策目标,未必等于一定能够实现目标。诸多刺激计划与振兴规划要想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非要有制度层面的进一步改革来配合不可,非要有社会文化的进步来夯实基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务院日前批转的这个意见,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那就是要涤旧而生新,努力在多个领域谋求新的改革突破。
深化改革,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意见提到,要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便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过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不仅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也会导致寻租空间的形成。强化改革政府职能,将有助于大大激发市场的投资活力、减少政府官员的腐败机会。
意见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亦有不少的要求。这个领域的改革多年来呼声一直很高,但改革攻坚却不容易,原因简单,一些原先支持改革事业的利益群体,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之后,可能走向改革事业的对立面,成为改革的阻力。显然,垄断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超越这种阻力,否则,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还是一句空话,“玻璃门”的现象难以成为历史。
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要义,在于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效率,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长远大计着眼,“适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有利于建立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使我国在建立“两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使“保增长”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意见也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体制改革当然涉及甚多,但当前较为迫切的,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打通金融系统的“血梗阻”,还原经济发展本应有的活力。其核心要义,应是全面放开社会资本运营中小信贷,以襄助中小企业的成长。
纵览意见,洋洋洒洒,许多改革举措瞄准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的“痛痒”之处。如前所述,意见的改革方向是明晰的,改革目标也是准确的,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落实。显然,贯彻改革旨意远比描绘改革愿景要艰难许多,后者是坐而论道,而前者是实际行动。好在这些改革措施符合民心,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相信最终也将会收获改革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