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报道称:中国宣布对燃油全额征收消费税,调整后税率将为之前制定税率的3倍左右,税负调整追溯至今年1月1日。新闻中分析:这一举动属于政府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财税政策的一部分,这些政策旨在抑制资源密集型行业并促进能源节约。
这是一条无容辩驳的硬理由,特别是在能源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尽管因此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普通公众生活成本上升。 然而,也就是为了节约能源的需要,决定了要对于虚耗能源行为予以惩罚,同时要对于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能源产业予以扶助,是谓堵与疏结合。于是我们不能不质疑:为什么一些明显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产业得不到有效扶助,并且遭遇极不公正的待遇。小排量汽车代表了行业未来,却在许多城市被公然叫停,理由是莫名其妙的影响市容;电动自行车被多数公众接受了,这一个行业,本应该有光明的未来,然而,也于遍及全国的舆论反对声中,在许多城市被强行禁止了;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自行车道减少了。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都一样令人痛心。在现实生活中,堵已成为生活常态,成了一种权威、一把利刃,令人不堪其负。 日前看电视新闻中说,关于即将实行的塑料袋收费制度,一个消费者说只有价格高到一定程度、令购买者心疼才能收到效果。另一消费者说:不能这样,实行塑料袋收费制度只是为了引导所有消费者关注环境保护、致力于环境保护,而并非主要为了惩罚谁,诚哉斯言。与此类似,为节能减排产业提供方便,直接使投身于这些产业的企业与公众因此受益的效果,远远比越来越严厉地对消耗高能源的企业与公众施加惩罚好得多。 不加选择地围堵、漫无边际地强化惩罚力度令人起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节约能源、有益于国计民生,还是要与民争利、掏企业与公众的荷包袋!例如在住房问题上,是永远与增加税费、增加炒房成本挂钩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有效,还是开发商与农村、农民合作开发出来的“小产权房”更能有效冲击市场?空泛地说“小产权房”违规、不受法律保护,是不能服众的。宣布对燃油全额征收消费税,我们又一次看见了堵,必须承认堵得有道理,然而其前提是,还必须看见疏的措施的不断强化。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核心,永远不是一定要使得哪些人遭受最严厉的处罚,而应考虑如何令最多的人受益、如何令整个社会因此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