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市场传言,五大行获得央行5000亿元SLF,市场一片欢呼。第二天,事态变得含糊,央行新闻处只是回应“有消息会及时通知”,五大行中亦有三大行新闻官表示“不清楚此事”,另外两大行未正式回应。此时,一些券商坚持已经发放,而另一些金融机构则持怀疑态度。货币政策着眼于调控预期,明确的信息最重要,5000亿元如此大的数目,连有和没有都很含糊,看来央行是下决心在货币政策方面与市场打游击战。
主流媒体火上浇油。新华社9月16日称,期待降息是对改革的不信任;次日人民网刊登评论称,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看来,到底该不该降息,真是个问题。
央行应该已经动用了货币工具。9月16日,债市收盘,市场人士即称异动,长债品种出现反弹,次日早盘收益率继续下行,银行间市场现券收益率全面大幅下行,部分中长期限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达到7~10基点,10年期国开行固息债早盘收益率下滑约10个基点,当日银行股早盘大涨,成为当天A股市场的顶梁柱。
但是,这一传闻的效果究竟如何令人不安。
目前的定向宽松举措违背金融规律,资金如水逐利而行,面向中小企业与三农的定向降准未必能够准确进入中小企业与三农,常备借贷便利同样难以起到长期作用,缓解资金饥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短期债券收益率表现印证了这一点,由于最近打新股、季末考核等因素,短期券的收益率上升价格下降,没有领央行的情。
瑞穗经济学家沈建光、陆彦泓直接指出:注资时机恰当但货币工具不理想。央行愈加依赖透明度较低、随意性较高的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作为一般性工具,我们认为SLF不应当替代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既然需要注资,说明银行急需资金,目前以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发放遭遇挑战,8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311.47亿元,再度负增长。存贷款也在下降,8月末减少4500亿元,据网易财经披露,截至9月14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总额较上月末下降约2700多亿元,较年初增长近1.2万亿元。截至9月14日,中行存款较年初增长3000多亿元,工行增长2000多亿元,建行增长1700亿元,农行增长5000多亿元。
商业银行有大量的存款准备金以极低的利率存在央行,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央行对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1.62%、超额准备金按0.75%的利率支付利息,假设现在央行以常备借贷便利向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如果利率高于市场拆借利率呢?
花旗中国零售银行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邱思甥直言不讳,“央行只公布了余额数据,但并未公开具体利率,从数字上看,相比6月SLF余额的4160亿元,9月的3860亿元的余额是减少的,这说明央行给出的利率是高于市场利率的。”央行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运用,主要对象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其中6~9月的常备借贷便利余额分别是4160亿元、3960亿元、4100亿元和3860亿元。
如果SLF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只能投放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而难以用于非标和信贷的投放。说明央行的政策是严厉的,目标是银行的拆借利率与长期债券收益率,保持在央行可以忍受的底线范围内,避免出现去年6月时银行之间互借高利贷的情况,至于降息与降准,别奢望了。
中国金融市场目前最大的威胁是信用冻结,存贷款下行,制造业房地产业人人自危。此时需要的是打破金融市场的冻结状态,加快市场资金流动,以最坚定的毅力推行实体领域的市场化,推进并购重组,消灭僵尸企业。
与此同时,政府着力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即城镇化与创新产业,这方面的投资热情并不匮乏。央行明确货币稳定不刺激不紧缩、加快改革,对于中国的经济才是上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