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视为“有钱人”游戏的融资融券业务,正逐渐俯身走向平民路线。有报道称,某券商率先下调两融门槛至5万元,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引来市场热议,其关注点在于该券商“敢为人先”的行为会否成为新一轮券商两融大战的导火索。
“只要有人降,就会有跟风。如果门槛不降,客户就会转出。”某券商人士告诉笔者。但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家券商还处在观望阶段,大型券商所设定的两融业务门槛基本维持在20万元左右,中小型券商门槛多为10万元,而最先在去年3月份将门槛调低至10万元的某大型券商早在几个月前又悄然恢复至50万元附近。
不管体量大小,各家券商均在创新和风控间寻找着盈利的平衡点。作为一种信用交易方式,两融业务专业性强、杠杆性高、风险性大,从推出之初的50万元高门槛,到如今券商自主设置入场标准,日益宽松的准入标准直接导致了两融业务的井喷。据统计,去年我国115家券商融资融券的利息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已提升至一成以上,而2012年这一比例还只有4.06%。
这无疑让那些在创新路上走了多年弯路的券商尝到了甜头。“放大杠杆、放大收益”成了券商宣传两融业务时最卖力的吆喝,然而,两融交易火爆的背后,投资者盈利愈加两极分化,特别是遭遇上市公司的突发事件后,“放大收益”很可能就变成了放大风险,仅去年就有两起“黑天鹅事件”,广汇股份和昌九生化的股价暴跌就让融资客体味到了放大杠杆的残酷。
如今,在新入场的投资者还在学习游戏规则、积累风险投资经验时,又有券商把降低两融门槛提上日程,声称仅需5万元就可参与,若券商跟风习气再起,粗略估算,这相当于向一半以上的投资者开放了两融业务。虽说该业务降低门槛和保证金比例是大势所趋,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能够摆脱只能单边做多不能做空的尴尬境地,但融资融券本身存在较大风险,大幅度降低门槛恐怕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相悖。
目前券商对两融业务风控管理较为严格,设有追加保证金和强制平仓线,而券商的“开户关”更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屏障,两融门槛不能太低,否则,让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这项高风险业务会导致风险扩散,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