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的难处在于,如何在法律、法规、规章的严格规范下,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试点。中行最近受到质疑,就是因为模糊不清的试点边界。
按照外管局颁布的2007年2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这项非常明确的规定,无法解释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在境外消费教育购房置业,有很多个人绕过了管制限制,或者以企业投资等方式用于个人目的,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在违规。
中央电视台近日报道,中行广东分行通过名为“优汇通”的服务帮助客户换取超过个人购汇额度5万美元的外汇,进行境外换汇。以往也有个人通过开办企业、通过地下钱庄、通过借身份证等办法换汇突破5万美元限制,但让社会哗然的是,中国最具有海外经营渠道的中行也在悄无声息地从事类似的服务。
人民币汇率要国际化,就必然突破目前的规则限制。如果不改革,受到限制的货币被牢牢锁定在本地,有了户籍一重限制不够,还有了货币作为另一重限制,显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不符,无助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无助于中国公民的全球流动。
7月9日,中国银行修改版的“关于‘优汇通’业务的说明”显示,这是一项被许可的试点创新,“经向有关监管部门汇报,我行及相关银行在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在符合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先行先试,于2011年试点推出人民币跨境转账业务,仅限投资移民和海外购房置业两种用途。截至目前,广东地区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试点开办此类业务”。可见,这是多家银行在悄悄从事的创新,该试点式创新被许可,限定了范围,包括换汇的上限事实上各行也有一定限制。有媒体披露工行、中信等银行也在试点。
问题在于,不管创新是不是被许可,还是是否突破了现行的规章,除非外管局修改规章,否则社会上汹涌的质疑难以扑灭,正如目前遭遇的情形一样。与其偷偷违规改革,还不如开放几个改革试点,示公众以信用。
公众之所以质疑,无外乎两点,是否为黑色灰色资金外流提供了便利,是否对非高端非私银客户不公。
这两点完全可以解释清楚,通过合规的渠道比通过地下钱庄更能控制风险、更适合反洗钱,透明公开可监管的资金当然比地下暗渠中的资金更安全。因此,中行解释自己并不是进行洗钱的地下钱庄,论据是充分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我行有关分行按照有关监管规定和反洗钱等要求,制定了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对资金用途证明材料和资金来源证明材料有统一和明确的办理标准,业务办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报备。办理时对业务材料进行逐笔审核,且每笔业务均输入监管业务系统,较好防范了业务风险”。
除非有证据证明,中行为换汇者系统性提供假证据伪造资金来源,否则,洗黑钱与地下钱庄的指控过于严厉,中行的地位甚至比澳门某些洗钱的赌场更不堪。《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优汇通客户对象要求不得是国家公务员、政府官员及其亲属在内的敏感人群,已经预防成为权贵洗钱通道。再说,真正的权贵还用得着通过中行的这一公开通道换汇、暴露自己的财富吗?
中行有员工夸大其词,对收入来源证明、用途证明、身份证件等换汇客户的三项主要材料审核不严,甚至参与造假,这说明中行风控管理失控、必须严厉整改,但现在不能因个案扣上地下钱庄的帽子。问题是,中行等银行解释过晚,悄悄地试点了三年,鬼祟近似小偷,内部风控不严,员工如同欺诈,无怪于社会质疑。
至于客户分类,无论客户财富多少,都不是阻止兑换外汇的理由,个人外汇限额即使仍有必要存在,上限也该大幅放宽,才是一视同仁的货币公平,也才能测试出未来汇兑全面放开后真正的冲击。
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结构越来越复杂,舆论反响将越来越强烈,一些必要的改革必须出发,与其当鸵鸟偷偷试点,甚至以电话指导的方式试图卸除责任,不如划定边界,示市场以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