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是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医保基金的管理正面临效率难题。近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有官员指出: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基金结余率畸高不利于保障作用的发挥,医疗保障制度需要转变理念,减少结余,提高报销比例。
至少从两点能看出医保基金在“沉睡”:一是当年收支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6939亿元,支出5544亿元,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4947亿元,个人账户积累2697亿元,两者合计大大超过当年支出。二是发达国家把结余率控制在10%以下,而多年来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大多在20%以上,极不正常。
众所周知,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这笔基金大量结余,意味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救命”作用,钱没有用在“刀刃”上。老百姓面临看病难、看病贵,而这笔基金却处于“沉睡”状态,是一种明显的“病态”,只有查找“病因”、诊断“病症”、对症下药,才能避免医保基金效率低、被挪用等问题。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对这种“病态”似乎缺少深入分析。
有人认为:医保机构为避免医保基金被滥用,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非常严格。正是这种医保机构的“惜保”,导致医保基金结余额过高。但在笔者看来,医保基金“沉睡”并不仅仅是一种“惜保病”,而是有着更多复杂的原因。我们需要根据某些症状深刻反思病因是什么,才能最终确定医保基金大量结余究竟是得了什么“病”,然后,开方下药。
首先是对公众呼吁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的诉求不够重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是解决“看病贵”的有效办法。尽管很多地方报销比例从最初的20%甚至提高到70%以上,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
《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42.7%受访者认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低。安徽省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六成群众认为医保报销比例低。如此,医保基金自然会“钱多到花不出去”。
其次是对公众“跑断腿”的异地报销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基本医保体系已经覆盖全国95%以上的人口,但是,现行医保报销制度仍然不能解决异地看病报销的难题。“时间长、手续多、跑断腿”是异地看病报销难的真实写照。据说目前各地正在省内推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而全国异地看病报销不能实现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在异地看病后很难报销,这会造成医保基金大量结余。
其三,有关部门对医保基金风险管理能力不高,所以不敢“花钱”。有人认为,由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和观念落后,造成“基金结余越多就越安全”这种错误认识。这话有一定道理。由于养老金存在缺口,有关部门自然也会担心医保基金出现缺口,必然“花钱”很谨慎。比如,去年媒体披露广州医保基金出现缺口,准备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但遭到反对。某些地方存在缺口,也会影响其他地方“花钱”。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今年指出:“粗略估算医保基金目前缺口300亿左右,并将不断扩大。”另外,广州医保基金也出现缺口。那么,城镇医保基金究竟是大量结余,还是存在缺口呢?希望有关方面给出准确答案,避免各种说法和数据“打架”。这或许反映出医保基金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大量结余,而有的地方存在缺口。
在笔者看来,虽然医保基金大量结余有多种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医保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是一种“改革滞后病”。只有针对性改革,才能让医保基金合理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