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改革第三次闯关,发改委价格司郭剑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现阶段在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涨价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现实原因。
第一,稀缺资源与庞大的人口不相称,稀缺资源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
中国人均重要资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转引一组数据:人均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人均耕地只有世界的40%,水、铁矿石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47%。而我国石油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浪费严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我国储备丰富的煤炭,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7%上升到14%。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必需的资源如水、天然气等,也因为浪费、水质下降、过度开采等处于警戒线,未来基本资源价格的上升可以预期。
对于此类产品,关键是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如使用量与排污费挂钩,如节约者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获得利益,如放开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确保在全球资源价格低迷期进行大规模储备。
第二,垄断造成的价格上升。
虽然资源整体处于稀缺状态,但这不是资源在所有经济周期都上升的理由。全球经济有明显周期,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资源现货、期货价格直线上升,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低迷,全球资源价格包括石油、煤炭等在多数时间处于下行通道。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资源价格,你会发现,与国际走势相反,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上涨通道,悲摧的煤炭行业算是显著的例外。
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众人下降我独涨,或者众人皆牛我独熊的状态,那就是垄断企业对经济周期判断失误,需要大众来买单。通常我们关注的是,垄断行业攫取垄断利润,而忽视了垄断行业有时会犯不可逆的错误,或者出于赌博心态,或者出于无知,或者出于寻租,在高位接盘,需要全体消费者买单。每桶30美元买进储备,与每桶100美元买进储备,结果截然不同;在航运价格高峰期扩张运输船队、高价大量租赁船舶,与航运低迷期的低成本扩张,就是倒闭与“剩者为王”的区别。
此时需要的是下游服务领域的开放,上游成本的监管,如果垄断企业尾大不掉,钱袋子失去控制,涨价的收入将会填入黑洞。
垄断企业也应由市场定价,参照国际价格、国内承受力的政府指导价仍然是定价根本。
第三,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的价格上升。
发展出口的前提是压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要素资源价格从人力到电气水电的价格都压在低位,一旦要素价格上升,意味着失去原有产业链中的位置,必须往上寻找到新的位置,否则将失去立足之地。
人力流动到东部发展代工业,东部地区的汽车工业配套产业往往被优惠政策圈在周边,各地山头主义导致“肥水不流外人田”,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各个城市收取进城费,运输半径拉长也让买路费、汽油费等急剧上升。
部门之间也有山头主义,从深水港到内陆之间集装箱运输只有跨海大桥而没有铁路,因为路桥分属不同的部门审批管辖,路桥分别修,资源大大的浪费。这样的制度性低效不改,资源浪费的形象就不会变。
第四,环保要求提高在短期内会提升成本。
环保要求提高,已经与人命相关,当环保要求提升,企业在短期内成本将上升。成品油在京沪等地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生产成本上升,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油费,还未能覆盖全部成本。环保要求上升,对煤气水电的稳定性、质量要求上升,原有的管网、加工设备改造,价格上升同样是大势所趋。
价格改革以涨价为主,是成本均摊的过程,与其说人们对价格不满意,不如说对价格背后的服务、对公益性央企资金不透明、对制度性低效的不满。价格改革,不仅仅是价格涨跌,更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