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整体弱势的背景下,市场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忧虑一直处于高位。中国银监会日前公布201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较一季度末新增1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这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连续7个季度反弹,也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 当前中国经济所蕴含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渐暴露,愈发呈现出“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可以看到,长三角、江浙地区(尤其是民间借贷发达地区)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据初步统计,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山东等十个省市区成为上半年不良贷款上升最主要的区域。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是不良贷款高发区,今年上半年这三个省新增不良贷款占全国60%左右、不良贷款余额占到全国不良贷款的45%以上。仅浙江一省的不良贷款余额便达1046亿元。 从行业上看,大部分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光伏、船舶等行业。信用风险还在向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风电、工程机械、批零行业等多个行业扩散。而市场所担忧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不良风险,还没有集中暴露。从产业链条看,由于上述行业的生产流通及上下游企业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和江浙地区,从而使得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区域风险与行业风险具有较高程度的重合性。 分析这一轮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情况,与民间资金链断裂相关,不少企业便是因为被牵涉进民间借贷危机,从而宣布破产,形成不良。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下行期,二季度及7月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的经济增长形势不乐观,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金融风险会逐渐暴露。 不可否认,按照国际公认的不良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1.5%就说明商业银行不存在坏账风险的原则,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足1%,尚在可控范围。而且,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1.5781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92.50%。从数据上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绰绰有余。但是,应该清楚,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不会以匀速的态势增长,而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增加。 从历史上看,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国际国内综合性因素的冲击下,中国的主要银行曾一度技术性破产,政府被迫对国有大行进行救助,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革。从现实来说,2009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让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累累,高铁建设的大跃进也令铁道债雪上加霜,再加上房地产企业普遍的增杠杆行为,以及各地民间借贷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与银行相关的风险敞口,时下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虽低,但已深埋下陡升的种子。最为关键的是,受信贷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银行业所蕴藏的风险并不清晰,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存疑,这使得监管层很难提前预判风险集中爆发的时间,从而预先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不良率上升的趋势已成市场及决策层的共识,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