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国经济已经运行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因此,稳增长、保就业就是头等大事。现在大家都已明了,大规模的货币、财政刺激政策都不会再有。那么,稳增长的措施将来自哪里?昨日,央行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今天,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吹响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号角。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释放改革红利”和“促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的重要手段。 贷款利率市场化就是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项举措既是创新驱动,又能稳当前、利长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招妙棋。 贷款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水到渠成的产物。 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稳步推进。2012年6月和7月,央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改革,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微观条件已经形成。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形势基本稳定,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 从微观主体看,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更为适应。 从市场基础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成为企业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重要基准。 从调控能力看,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各类产品传导的渠道也已较为畅通。 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总体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