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随经济放缓,多地财政收入增幅急速下降,并且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以内蒙古为例,1月到5月地方财政总收入1073.34亿元,同比仅增长0.1%,远低于去年10.4%的增速,更加远远落后于年初制定的2013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4%的目标。陕西、河南、辽宁等多个地区,亦呈现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现象。
财政收入增幅下滑的同时,财政支出呈现高增长态势,这使财政收支的差距显得格外扎眼。还是以内蒙古为例,前5个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2.59亿元,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190.52亿元,存在近500亿元的“赤字”。辽宁前5个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42.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则是1600.6亿元,存在250多亿元的收不抵支。
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各地土地财政遭遇较大“瓶颈”,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也是事实。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止步不前”,难现往日的两位数增长,甚至有可能随时陷入负增长,地方政府该如何面对——是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乃至征收“过头税”以“开源”,还是压缩三公经费、停建楼堂馆所以“节流”?
显然,就过去的经验来说,地方政府似乎更愿意进一步增强“开源”的能力。比如,内蒙古面对0.1%的财政收入增长,有官员表示,“中央还有一部分转移支付将给地方”,所以全年财政平衡问题不大。而内蒙古财政厅则多次明确要求“努力实现全年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可见,他们更希望设法完成收入的目标,而不管实际经济形势的“束缚”,他们更不希望大幅削减财政支出。
实际上,随着近两年调结构力度的加大,经济增速已经回到8%以下,财政收入增长再也不可能重回当年的高速区间,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因此,财政收入增长回到个位数,乃至负增长,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地方政府应该坦然接受,多在“节流”上做些文章。
从目前各地政府的反应来看,各地正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力度。上半年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距离目标值太远,估计下半年许多企业将会十分难受,不排除被征收“过头税“的可能。如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经营更艰难,“开源”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急需各地在“节流”上做足功夫,应该减少财政支出,尤其是政府“三公”支出、行政经费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经营性投资支出等。
李克强总理在上任伊始曾向媒体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这三项内容,集中占据了财政支出的大头。拿楼堂馆所建设的支出来说,这一项超过被外界视为天文数字的“三公”经费支出。如果真能按照“约法三章”执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告急也就不是问题。
现在,财政收入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让政府“过紧日子”的时候到了。面对不断传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告急的消息,以“约法三章”为基准,让地方政府严格“节流”就不能有丝毫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