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总体经济形势放缓,相当多地区的财政收入目标未达到年度预期。从前5个月地方财政收支来看,如果不算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的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中内蒙古、陕西、河南、辽宁等地均表现明显。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甚至接近于零增长,这与两位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差距甚大。(6月26日
人民网)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从主政者的角度考量,这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乎政绩。与GDP的增长一样,两位数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常规参数之一。多年来,GDP、财政收入增长竞争,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只许超,不许减,几乎成为铁律。 二是关乎财力。政府的钱袋子在哪?政府的可用财力在哪里?别看每年财政收入有庞大的数字,但是支出的基数都是刚性的,打不了折扣。要扩大支出范围,只能盯着增长的部分。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本来和经济增长一样,是跟市场波动和经济规律相谐振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铁律的导向下,狠抓地方财政收入,以至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从税收的角度看,就曾出现过多种违规操作的情形。比如协税,一个地方税收情形不好,就要求税务部门将辖区外的税收调剂过来;比如买税,在行政力量不足以调动的情况下,大多通过税收返还、财力分层等经济手段赎买;比如借税,企业早已按章纳税了,但地方税收任务没有完成,于是乎又向企业借收来年的税收。种种操作手法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十分流行,不仅有伤纳税人的利益,而且是有损税法尊严。至于地方财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即地方性收费,为了增长,也时有滥收。 经济不增长,却想让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难免会出现铢铢而称之、寸寸而取之的情形。为今之计,解地方财政之惑不妨做好做足开源节流的功课。一是压缩开支。严格控制的“三公”支出、行政经费的支出,严格审查拍脑袋决策所产生的政府性投入。二是盘活存量资产。这么些年来,地方政府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少政府资产,如政府所拥有的房产、地产、车辆、企业股份、投资权益等等,这些政府性收益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能任其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