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之后,引来各方的反思。当前有必要形成一个共识:退市制度不健全是A股市场主要缺陷之一。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的,缺乏有效的退市制度,使得中国股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貔貅”,只吃进,不排出,形成了难以治愈的“肠梗阻”。 退市制度不完善,垃圾股该退而不退的例子,在最近受关注的ST公司中就可以找到两例。一个是﹡ST成霖。该公司上市8年来仅实现不到4000万元的营业利润,最近三年巨亏达2.36亿元,如今在濒临退市时间点之际,冒出了此前冲击IPO未果的宝鹰股份对其进行重组。有媒体指出,﹡ST成霖大股东操控“金蝉脱壳”的大戏,且宝鹰股份属于“带病”借壳。另一个是ST宏盛。这家公司2012年勉强扭亏,最近卷入重组流产的风波。ST宏盛5月下旬发布公告称,终止与山西天然气的重组。由此,ST宏盛股价出现连续10多个跌停的狂泻。 上述两家公司都在濒临退市的边缘挣扎过,而其股价走势均对蓝筹股来说是莫大的讽刺。﹡ST成霖迎来
“带病”借壳的重组伙伴后,6月3日起连拉10个涨停才“收手”,从重组消息宣布前的2.78元暴涨至最高4.78元,堪称6月份A股暴跌行情中的逆势大牛股。再说ST宏盛,2008年11月触底1.36元,到今年3月最高升至17.35元,期间几乎没有遭遇大幅调整。受到重组利好的刺激,今年2月更是连拉近10个涨停。所谓的重组实现“凤凰涅槃”,给垃圾股带来如此股价暴涨,难怪A股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丧失,“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断发生,蓝筹股反倒成了“弃儿”。保壳重组风盛行带来的垃圾股投机炒作,严重扭曲股价估值定价标准,破坏了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制度不完善还给大股东可乘之机。﹡ST成霖巨亏,并不影响其大股东赚得盆满钵满。据相关媒体称,﹡ST成霖的大股东已减持超过亿元,还将在重组后获得4700万元现金、评估价6.24亿元的置出资产及3700万股重组后的新公司股份。显然,ST公司可成为“不死鸟”,给大股东创造了更多收益,也为其退出提供了
“保护伞”。这看似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实际上利用了市场不成熟及制度不健全。目睹﹡ST成霖大股东的成功之道,那些尚未上市的企业自然“削尖脑袋”争取上市机会。从这一点上说,IPO“堰塞湖”高悬,“千军万马挤上市独木桥”,与退市制度不完善有相当关系。 进一步严格退市制度,是推动A股市场走向成熟与健康的必经之路。现已实施的退市制度改革,依然存在退市门槛过高的问题,既没能从根本上恢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也没解决垃圾股
“该退而不退”的问题。一旦IPO重新开闸,难免出现大量新股上市,若市场缺失垃圾股出局的有效机制,势必产生“肠梗阻”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因而,当前实施IPO制度改革,需要与退市制度改革的推进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说IPO改革突出了市场化的方向,那么,退市制度的市场化及常态化更不能“慢半拍”。 退市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取决于监管层严格执法的决心,还离不开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有效形成。针对退市会导致中小股东“买单”的市场担忧,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弄虚作假及不作为而导致公司退市的,通过民事赔偿的方式来弥补中小投资者损失。假如实际控制人之前存在“掏空”公司的行为,更有必要让其付出赔偿的代价。 暴跌倒逼A股市场加快推进改革,监管层再次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完善退市制度,解决“食而不化”,是不可缺少的提振市场信心的手段。该到了A股市场为垃圾股敲响“丧钟”的时候,进一步推进的退市制度改革不能再
“雷声大,雨点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