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重返首相之位不到半年时间,其经济政策效果已有所显现,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也同步攀升。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其批评不绝于耳,认为安倍晋三外强中干,其政策无济于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以邻为壑的措施最终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日本国内情况及技术角度看,安倍施政具备有利因素,但成败关键仍在于结构性改革。 首先,国际环境为安倍实施扩张性措施创造了空间。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且下行风险犹存,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都在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力叫停和影响日本央行的资产收购计划。在5月10日伦敦七国集团(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日本经济政策默许和支持的态度,安倍新政面临的国际压力不大。其次,安倍的经济政策是涵盖各方意见的整体性方案。过去二十年,日本经济除在小泉纯一郎执政期内连续六年实现正增长以外,基本上都处于低迷状态,日本国内各界也一直对“什么是摆脱通缩经济的最佳政策”问题争论不休。在这种背景下,卷土重来的安倍推出了力度罕见的刺激政策加经济结构改革的方案,最大范围地汇集日本政商学界共识,连以往意见不一的央行、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也认为,现在是经济走出通缩最后的机会。再次,安倍施政可能迎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过去多位日本首相在经济方面无所建树,与日本政局变化太快有关。目前日本国内民意调查显示安倍的支持率超过70%,如果7月份自民党与公民党联盟能挟此优势再赢得参议院控制权,那么未来三年日本将不再进行选举,安倍有足够的时间推行经济结构改革计划。 财政政策空间有限,货币政策或具潜力。尽管安倍政府大幅增加财政支出,短期而言有利于扩大需求,但这将引发更大的财政风险和压力。目前日本政府债务及其担保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已超过220%,财政支出的60%靠借贷完成,其中利息支付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50%,“借债还息”的做法已构成国家层面的“庞齐计划”。即使政府分两步将消费税提高至10%,也很难在2015年之前使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减半至3.2%。此外,如果日本经济走出通缩而导致国债价格下跌,那么政府债务增发成本将大幅攀升,财政形势将愈发严峻。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或仍有用武之地。日本银行的目标是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将通胀水平提升至2%,这将极大地考验货币政策制订者的决策能力和掌控水平。日本央行已表明未来货币政策决策会滞后于通胀形势,力图提高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但必须在汇率下跌、日元资产配置以及民众信心之间寻找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刺激性货币政策尚不会令局面失控。目前日本处于“国穷民富”状态,仍然是净储蓄国。日本国债的95%为国内拥有,家庭部门还掌握着850万亿日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几近于日本国债规模。在其投资偏好本土情结如此之重的背景下,日本投资者大规模放弃日元及其资产应为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日本国际收支状况仍将保持平稳。除非出现意外情况,未来数年日本经常项目不会出现赤字。目前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因为其私人部门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人,在日本境外拥有250万亿日元净资产,投资收益回流将继续压倒贸易逆差而对本土经济构成支持,日元崩盘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如果日本经济向央行预期方向移动,通胀预期增强与量化宽松政策对国债收益率的作用将出现对冲,央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产收购力度。日本央行计划在未来两年将持有的国债从89万亿提高至190万亿日元,并准备通过增加购买2万亿日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来推升股市。这些措施可能迫使日本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调整资产结构,降低其国债头寸而增加风险资产配置,从而有助于央行目标的实现。由于日本央行采用历史成本法记账,且财政部已表示央行可以出现亏损,新任行长黑田东彦已具备放手一搏的资本。 当然,即使上述措施奏效,日本经济可能仍难走出通缩状态。过去十五年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兼之国内市场保护过度,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缺乏弹性,因此安倍内阁的最后一板斧将砍向日本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虽然已经遭到农业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但日本政府仍计划通过加入TPP谈判来倒逼内部改革。因此6月份出台的一揽子经济结构改革计划,可能会将经济政策重心从需求层面转向供给层面,其内容及落实程度如何将决定安倍新政的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