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阶段可以根据金融机构地理分布指数GSI或海外资产占比两个维度大致划分为跨境发展、国际化(包括程度更高的国际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三个阶段。
而目前,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正从国际化初级阶段向国际本土化阶段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正在加快从跨境发展阶段向国际化阶段跨越的步伐,其他银行仍处于跨境发展阶段。
尽管与国际银行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盈利能力也在大幅提升,但在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及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上仍与国际银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研究报告称,自2007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并购呈现出金额大、次数多、分布行业广泛三大特点,而且并购和参股对象不仅限于亚洲,在美国、欧洲和非洲均有发生。
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银行已在32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设立了586家分支机构,与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建立起了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
截至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通过新设或并购,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再加上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代理行,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已基本成形。
近年来,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尝试加快国际化步伐。政策性银行也从自身的海外发展战略和财务考虑,开始对境外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国家开发银行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股权,也开始试水海外发展模式。
尽管与国际银行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盈利能力也在大幅提升,但由于人力资源总量大,加之开发不够、结构不合理,在区域、岗位、流程上的分布失衡,导致许多效率指标仍明显低于国际大银行平均水平。以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为例,境外机构绝大多数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总部却是在市场经济尚在培育发展期的中国。
目前,绝大多数资产和利润来源都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但在非洲、拉美、中东欧地区存在大量的业务机会,中国银行业的机构布局却又不能与之匹配。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有限的几个网点而言,这些地区几乎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
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布局的思维应该进行调整,不要仅仅局限于华人华侨及其企业,也不要仅仅局限于“走出去”企业,而应着眼于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如大宗商品和资源来源地、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且规模较大的经济体。
因此,未来战略布局要点应该是重要经济区域和重大经济体,并提升网点的密度,同时充分利用电子渠道。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在海外增设分支机构较少,拓展海外市场能力不强,海外经营总体实力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受自身对外部市场把握能力不足的影响,海外发展方式多偏向保守,海外扩张仍然多采用传统的设置分支机构为主,形式比较单一。
这种自建机构的内生式发展方式往往受东道国法律、监管的限制。而目前国际上主要以并购为主进行跨国经营,这既可避免市场准入的限制,又能迅速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在该国金融市场的地位和经营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新设立机构所需的大量资金。
事实上,相比过去,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方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单纯设立分支机构,到新设机构与海外并购并举。
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银行充分体现为绿地投资模式,即以自设网点机构为主,同时兼有一定机构的收购。而中国工商银行则充分体现为并购,即褐地投资。当然,在这两种国际化路径之外,还有合资模式,即通过与国际组织或机构,或与当地政府合作设立银行。
这几种模式的采用在不同阶段作用不同,不应偏废。例如,花旗集团在并购公司并整合到一定程度后才进一步将有的公司改为分行,进而融入其整体战略框架之中。而汇丰控股则以并购路径为主,但其整合团队的能力非常强,因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成功经营的案例中,以原班团队或当地团队经营的为多,如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航空租赁公司、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和五矿公司在澳大利亚的收购等都是如此。
当前,我们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银行业格局的变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给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则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显著提高,并且加入了杠杆率作为监管工具。为了适应新的资本金监管要求以及去杠杆化,欧美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收缩新兴市场业务,从而给中国商业银行留下了拓展市场的空间。
第二,随着金融监管的强化,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从高杠杆、高交易收入的盈利模式向更多依赖传统业务的模式回归,金融产品创新也更加审慎。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等创新业务方面受到的国内监管一向比较严格,相对外资银行发展滞后,而在传统业务方面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开展。
第三,在市场进入方面,危机中多数银行受到冲击,市场估值明显下降,并购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外资准入政策变化不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业受到冲击,对外资的需求大大增加,反而导致准入的门槛有所降低,这无疑给中国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海外投资、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