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控楼市最好的办法是有效加大商品房供给,但中国却是需求和供给一起压制。结果是什么?需求长时间压抑、供给又出现暂时短缺,一旦压制不住,楼市就会爆发性逆转。
毫无疑问,过去3年,政府的调控是为了抑制房价上涨。如果单纯为了抑制房价上涨,那应当同时增加供给,事实上没有,因为政府还要“抑制投资增长过快”、防止经济过热,所以必须抑制楼市投资,进而减少了楼市供给。
结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房价没跌。原本以为政府调控而期盼、等待房价下跌的“准购房人”,看到房价不跌反涨,立即购买。我身边许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近半年来迅速购房的。
需求压抑已久,供给却没有增加,那么房价会怎样走?
我们现在有些人,一提到房地产,恨不得它立即死去。出于对房价上涨的忧虑,过激一点也有情可原。但令人不解的是,许多大牌学者把火引向地产商,恨不得他们全都死掉,恨不得中国立即停止房地产开发,而且手舞足蹈地高喊不给房地产商贷款,抑制商品房供给,而应当多搞保障房。
难道商品房开发与保障房建设之间存在矛盾?保障房建设可以替代商品房供给?有了保障房,商品房就可以不要了?荒唐。
这些年,中国内需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房地产政策不无关系。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在其发展初期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住房需求都是国内的第一大需求,都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担当着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当然需要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但这是否一定要排斥房地产的作用?
商品房和保障房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许可以画上等号,但对于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一面说拉动内需的话、一面却做着抑制内需的事,房地产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
我主张压住房价。但要在加大供给,充分满足正常需求,反对投资、投机需求的前提之下。比如,对首套房实施惩罚性利率就是不明智的;同样,切断地产商融资通道同样不明智。我们应该加大商品房供给,保护正常消费需求,通过适度过剩的供给,强化市场竞争,让老百姓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从而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