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
“十八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预示城镇化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城镇化背后是现行户籍制度的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背后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近期,在京沪等大城市,出现了本地户籍与非本地户籍之间为中考、高考资源激烈争斗的局面,说明目前中国人口为争夺稀缺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已经到了比较激烈的地步。没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不可能存在自由迁徙制度。
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资源极不均衡,一些地区公共资源较多,户口溢价较高,一些地区公共资源较少,户口溢价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基本保险体制近几年才建立。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认为:“如果仅是表面上统一了城乡居民户口,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福利,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户籍改革需要的成本是多少?
各个城市大小不同、吸附能力不同,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不同。以上海为例,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预算包括: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以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约1412万人为基数,2012年上述四项支出预算为15.13亿元,人均约为107元;2011年上述四项实际支出为15.59亿元,人均约为110元。同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中山市,据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据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2012年项目预算支出1.24亿元,这是用于保障局机关和局属财政核拨事业单位等机构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用于专项业务工作或事业发展的经费支出,人均每年82元。笔者试图查找中西部城市的相关数据,西安户籍人口781万,2012项目预算支出4258万元,人均仅5.4元。
上述数据可以印证不同地区社保水平完全不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表示,“北京市有2000万人口,大概有700万~800万是外来人口,占40%;如果把北京的公共服务匀出来给这些人口,将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公共支出大幅度转向新增人口的时候,城市财政能力承受不住;第二,城市原有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下降。这会引发新的矛盾。”郑州等地的尝试就因为人口过度流入而停滞。
户籍制度有必要在局部改革,在公共服务基本均等的地区率先实行。如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人口素质、城市资源集聚度以及公共服务相差不远,可以尝试在这四大城市中进行户籍人口流动。
其次,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着力发展小城镇,“十八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更不是大城市化。扩大当地的就业范围,把土地确权扩大当地城镇与非农化趋势结合起来,通过非农化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保体系,逐步实现某个区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最近,内蒙古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就是全面取消创业者户籍限制,进一步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尝试。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已经实现了资源均等化,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相差无几。因此,在嘉兴等地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兴趣不大,而中山、顺德等地居民也不着急把户口迁移到广州。
已经在大城市常住的外地人口该怎么办?最公平的方法无疑是根据条件打分,通过税收、工作、生育、创造就业人数等数据,让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遵守规则的人士进入大城市,留出一条通道让大城市与常住人口同时拥有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