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是明年的关键一招
2012-12-17   作者:杨国英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五、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就上述六大主要任务我们可做如下归纳:第一条为“宏观目标”,第二条至第五条为“微观目标”,第六条为“改革方向”。
  其中,第一条明确2013年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第二条至第五条依序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以及加强民生保障的目标,同时明确各自达成目标的路径。相比之下,第六条无疑至关重要,不仅要求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还要求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更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样,事关201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逻辑链即浮现出来:“宏观目标”(第一条)和“微观目标”(第二条至第五条)是2013年经济工作之“目”,而“改革方向”(第六条)则不仅是2013年经济工作之“纲”,更是关乎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之“纲”。
  纲举才能目张。毫无疑问,对于我国当下而言,惟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切实遵循既定宏观目标,亦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的微观目标。以宏观目标而论,回顾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就会发现,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往往相对偏强,而货币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往往相对偏松。这是因为,受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行政体制等制度性约束的阻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以及民生保障等微观目标的作用力,一般均会相对打折。
  正是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三分力仅能收两分功”,造成我国当下相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局面:为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内生动力弱化的局面下,中国不得不持续实施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中国财政赤字已持续十余年,国债余额从2001的1.4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2万亿元,地方债务总额十年来更增加十倍以上。而与财政政策刺激相比,货币政策的刺激亦毫不逊色,M2(广义货币量)已从2001年的15.8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5.1万亿元,十年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幅达540%,而以M2占比GDP计,中国已远超同期的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
  在这种令人窘迫的状况之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并增加民生保障投入,我们固然仍可持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如果缺乏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则这种相对依赖财政和货币刺激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极可能仅是昙花一现,而根本无法持续。
  应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层面的真正改革,减少因体制约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阻力,从而提升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比如,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通过推进二次股改,提高直接融资的占比;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打破国有银行过度垄断的格局,降低直接融资成本,并确保金融资源配置在国企与民企之间公平。如此,我们即可在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通过盘活货币存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助推经济增长。
  再如,在深化行政改革方面,我们应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进一步缩短行政审批程序,同时强化对行政职能的外部监督,切实抑制行政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实现行政职能从“经济主导型”向“经济服务型”的转变。
  “深化改革”理应成为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际,我们有幸感受到这一明确信号,更对这一信号的全面实施充满期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 部署2013年经济发展工作 2012-12-15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热议实实在在的增长 2012-12-15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2012-12-14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周末召开 2012-12-1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临近 今后减税力度有望加大 2012-12-0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