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2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不确定性最大的一年。 年初许多人普遍对经济有乐观预期,而当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8月以49.2%跌破50%“荣枯线”时,很多人滋生了极为悲观的情绪,当10月经济数据渐渐好转、基本上探明底部之后,这种对经济的悲观情绪又纠结在了能否就此逆转复苏所抱有的强烈怀疑上:中国经济虽然探明了底部,暂时摆脱了下滑趋势,这不是经济本身完成了周期性调整,而主要是宏观政策出手干预的投资效应,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些实质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隐患还有释放的可能。假如持续增长动力不能快速培育成长,经济运行或将陷入“L”形态,并且匍匐在底部长时间蓄积能量,这对经济信心的消磨将是致命的。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首当其冲受到了全面质疑。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微观上市企业,怀疑其今年的盈利能力,预期利润率将大幅下降,由此公司估值不断走低,对应股价一跌再跌,市盈率都降到5至10倍的超低水平,还是无法消除这种怀疑。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宏观股市制度,质疑制度的先天缺陷,股市不仅把腰弯了下来,而且把头也低了下来,要是再不下决心动大手术,后市无法设想。 确实,中国经济已经长期超负荷运转,如果比作一架“发动机”,几十年按照同一种模式运转,局部的老化磨损程度很严重,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整体输出功率。既需要转变这架经济发动机的发展模式,开发未磨损部件的机械性能,更亟待经过经济转型为标志的结构性修复,还需要经过一定方式散热冷却的休养生息,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修复,才能有希望恢复强劲的澎湃动力。在一颗全新“奔腾的芯”尚没有置入经济的时候,强制要求其带伤运转继续输出动力确实有难度。 笔者以为,看待眼下的中国经济,过度悲观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放长眼光,放大角度,从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来剖析中国经济现状,既要看到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在问题中看到解决之道,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才是应有的乐观和积极态度。中国经济确有转型中的一系列大问题,特别是有持久增长动力培育成熟的问题,但中国经济也存在最大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传统乡村的城镇化,用促使13亿人口中接近10亿人口走向城镇化道路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下滑和不景气的所有问题。 早在2006年中央政府就开始推行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农业的活力再造。到六年后的今天,获得休养生息的农业,其发展的势头不仅很稳健,还培育了较强的可持续性,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多予少取的新农村建设所取得成效,积累并奠定了支持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农民渴望提升生活水平,需要改善生存方式,城镇化发展的夙愿诉求强烈,这才是中国经济摆脱困境,阻止增长速度下滑的关键,也是中国民众共同富裕,避免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途径。难怪在上月28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李克强副总理一再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笔者以为,对经济的乐观和积极态度,还在于改革经济弊端,释放经济的持久动力源泉,把改革当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这也是此前在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上月21日讲话的核心,在新的起点上要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中国的人口红利总是伴随改革的进程,是改革激发了人口红利的经济效应。如果利益格局被固化了,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活力;如果阶层流动被阻隔了,社会进化就可能倒退。归根结底,改革既是割除经济弊端,又是推动经济新生,所以,不触动利益调整的改革,不能叫做真改革;不惠及民生的改革,也是不彻底的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非得拿出勇气触动既得利益,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力不可。 下一步,如果市场化真能成为改革首要选项,那么由市场配置的最基础资源,当然只能是作为市场的“润滑剂”的资金,和实体经济“血液”的资源了。考虑到矿山和原油这些资源改革,有其时间周期和实现改革的较大难度,尚属于存量利益的优化范畴,要是选择利益增量上做文章,重点就会放在利益预期的调整上,这也就意味着对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将有可能真正成为聚焦的共同靶心,成为未来产生“改革红利”的厚望之地。 由此,随着中国深化改革进程的渐次递进,制度红利带来的经济活力就会拓展出新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如果产生由制度性突破所导致的变革,必将凝聚起国民的创造活力和创富激情,让所有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得利益,实现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和翻番。这样,从全局和长远上来看,改革的受益面将得以扩大,惠及农村和农民的层面,这将会释放出难以估量的活力,中国经济新的驱动力将由此形成。 恰好,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50.6%,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自8月出现49.2%的报警信号以来,已连续三个月持续攀升,从10月起重返“荣枯线”之上,并保持了缓慢爬升的复苏格局,显示经济呈现趋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笔者以为,这将有力地支撑中国宏观经济从底部上行,并逐渐脱离底部运行的趋势。这也将是资本市场从悲观走向乐观的现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