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1979年至2011年的33年间保持了年均9.9%的增速。但中国的高增长率还能保持多久?未来20年的中国经济是否继续乐观?围绕这个疑问,当前各方有很大争论。乐观的估计,近些年来大家听得不少了。经济学家麦迪逊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可能在2015年就会超过美国。 普华永道
2008年3月发表报告称,中国将于2025
年超越美国,到2050年中国GDP将是美国的1.29倍。2010年1月,普华永道再次发布报告,将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的时间提前到了2020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2009年预测,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将由未来三年的9%左右逐步回落,到2020年之后降为7.5%左右。 清华大学
2009年在《上升中的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与作用》中预测,中国经济还可高速发展20年至30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去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在WEO数据库中大胆预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PPP)估算,中国经济规模到2016年将增至18.976万亿美元,超出同期美国经济规模0.16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届时将达到全球总量的18%。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稍早时候表示,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与日本在1951年、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相当。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速度是9.2%,韩国1977年至1997年的年均GDP增长速度为7.6%。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的类似经验和中国197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林毅夫认为,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仍具有以8%增长20年的潜力。上述观点发表后,因林毅夫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较大反响。质疑者的理由集中在两点:第一,不曾有任何国家能维持50年左右年均8%以上的增长。第二,高增长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增速都将放缓。 在受到质疑后,林毅夫在《商周刊》作了回应。他认为,从历史经验看,当日本、德国等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时,其人均收入水平已达美国的65%;而中国达到一万美元时,人均收入还不足美国的25%。所以,同样是达到一万美元,日、德后发优势已很小,而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巨大。 悲观的预测,则勾画了另一幅场景。可以说,一段时期来,中国经济危机论也不绝于耳。 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表示了严重担忧。他们认为,随着各种红利减弱甚至消失,未来中国经济并不乐观,经济增长将减速,并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 美国《纽约时报》今年7月9日刊登了MARK
MCDONALD的文章《中国经济:大灾难即将降临?》
,该文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刊文谈了“中国经济将发生大灾难的五个迹象”,即企业正在减少贷款、制造业产出停滞不前、利率出人意料地下调、进口停止增长和GDP
增长预期被下调。
恒隆集团的董事长陈启宗认为,美国得了心脏病,欧洲得到癌症,中国可能处于最危险的状态。经济不是重要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会引发社会问题。中国就好像随时可能得中风,心血管的通道会越来越窄,直到像一个人在街上随时会倒下一样。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记者迈克尔·舒曼在今年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依赖于负债。中国经济的债务水平一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银行最终将会面临不良贷款增加的问题。日本和韩国都是在启动亚洲发展模式35年后遭遇了危机,这样算来,中国的危机大约在2014-2015年左右发生。 曾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国务院负责经济事务次官的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库珀与中国高层官员交往颇深,他认为,中国应全面展开政治、经济、人口结构改革。依他的观察,支撑中国经济的过剩投资和出口带来的“盈余时代”已经结束,中国15至64岁的人口在过去10年里每年增加0.1%到0.2%,但在今后10年里每年将减少1.5%,而工人工资平均每年将上涨10%。其结果是,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将减少。因此,中国很难再像过去一样保持年16%至17%的出口增长率。
笔者在全面分析影响中国未来20年潜在经济增速的人口、资本形成、土地资源、资源能源、技术进步、制度、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出口等因素后,得出的结论是,对未来20年的中国经济,既不必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潜在经济增速或将较前33年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大概维持在6%左右。其中,前10年潜在经济增速为7%,后10年为5%。因此,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长时间的中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