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构筑中国能源金融战略
2012-11-22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张茉楠

  当前,能源竞争正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制高点。依托“能源独立”战略和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已崛起为可与中东比肩的全球能源高地,世界能源、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版图正在经历着深刻改变,中国该如何找到突破口呢?
  事实上,能源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能源金融正从能源资源中裂变出来,大大推动了能源金融垄断国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得巨大套利空间。中国要把能源金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为防止美元贬值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构筑“五位一体”的能源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一是制定相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

  中国海外能源战略面临着洲际资源战略合作、地缘政治资源利益、国际金融秩序、全球产业链、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诸多风险,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制定有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一个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

  二是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

  从现代金融角度看,能源基金是能源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包括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不仅支持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也可以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和定价权。

  三是建立能源投资和储备银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能源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能源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能源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它们在能源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能源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能源战略储备现货。

  四是创新能源企业全球资源布局的贸易融资工具

  近几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致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远超美国。2011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4.5亿吨,同年原油进口量超过2.5亿吨,约占全球原油贸易量的13.5%。2011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每桶107.46美元,以每吨为7桶来进行大概计算,我国2011年原油进口花费1910亿美元,接近新增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两成,能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因此,中国必须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强化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随着美国能源独立以及发达国家石油需求的持续下降,中东、加拿大、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国都在更加积极地寻找需求方,中国已经成为战略首选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加强面向全球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贸易和科技合作,必然要求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当然,能源行业的融资方式除外储以及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还有大量的可转换贷款、票据融资、股票融资、长短期债券融资以及引进外资,今后还可通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资产支持证券、信托租赁等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体系。

  五是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

  国际上现有8000亿至10000亿“石油美元”流通,这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石油交易中间,要寻求石油交易中间的货币多元化,和交易国家之间的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
  而从未来趋势看,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能源新高地的崛起,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石油消费与贸易的主力,世界石油需求重心的正在东移,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人民币”体系,这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上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上报四部委 2012-11-19
· 专家:碳排放市场建立将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012-11-19
· 华西能源增长乏力 原始股东套现激情不减 2012-11-19
· 美国能源再一次改变世界 2012-11-19
· 朗诗与德国能源署签节能建筑合作协议 2012-11-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