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申银万国证券的数据显示,在目前的理财产品市场上,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和券商分别管理着6.7万亿元、6.6万亿元、6.3万亿元、2.6万亿元和1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券商资管自年初的2800亿元骤升至目前的万亿规模,无疑成为今年理财产品市场上最大的明星。 笔者仔细研究券商资管受托资产规模的结构发现,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其定向理财产品规模骤升至8000亿元,是券商资管受托资产规模剧增的绝对主力。更为重要的是,券商定向资管产品中,绝大部分是信托业一直独霸票据和资金池等为银行转移表内资产的业务领域。 这引发了理财产品市场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难道券商资管要朝这个理财产品市场的软柿子下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券商资管为何要抢信托业的通道业务,以及信托业是不是软柿子这两个问题。 在回答券商资管为何要抢信托业的通道业务这一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知晓银行和保险在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优势所在。据统计,银行业每年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超过20万亿元,存量仅为6.6万亿元。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银行循环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短期理财产品,实际上,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也只有银行能够发行期限在1个月内的理财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期限较短,但这并未影响其动辄超过5%的年化收益率,秘密就在于其资金池的业务模式——用短期的融资投资长期的项目。当然,其系统内容纳的超过百万亿的资产和20万家营业网点更是银行众所周知的独特优势。很显然的是,券商资管和银行所服务对象并非同一个细分市场,也不具有与之竞争的任何优势。 再看看保险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吧,国际成熟的保险市场和目前大型国内保险公司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保险业的理财产品承担着“保险”的社会功能。其风控意识决定了其与定位保值增值的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机构并没有直接的替代和竞争关系。 此外,从表面上看,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无论从产品设计、投资范围,还是发售渠道方面,均存在不少重合的地方。但监管层在今年券商资管一法两则修改的过程中,执意保留券商资管大小集合产品5万元和10万元的投资门槛。这表明,公募基金未来将主攻大众理财的产品市场,而券商资管的定位将趋于高端,两者的客户对象具有一定差异。 不难看出,公募基金、银行和保险市场均非券商资管适合争抢的对象,信托业又如何呢?笔者认为,至少有3个理由支持券商正面“攻击”信托业的纯通道业务。其一,银行存在表内资产转表外的动能;其二,信托业通道业务毫无技术含量却存在3%。的不合理通道费率;其三,券商资管一法两则的修订使得券商资管可以合法地借助定向产品进入银信合作业务。 事实上,令券商资管垂涎欲滴的不仅是银信合作业务。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信托业6.3万亿元的受托管理的资产中,银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业务规模分别为1.84万亿元和2190亿元,在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中占比分别为29.13%和3.47%。可见,同属于纯通道业务的私募基金合作也是未来券商资管争夺的对象。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信托业就真的是理财产品市场上的一个软柿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券商资管之所以可以轻易从信托业争夺到超过5000亿元的市场,原因在于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的监管和信托业较高的通道费率。 在通道费率方面,目前银信理财产品中,除却体量大的资金池产品信托公司收费在1%。以下外,普通类银信理财产品信托公司收费均在3%。左右,而目前银证合作的通道费率已降至0.5%。。在监管方面,银监会对信托业转移银行表内资产和资金池业务均表态要规范发展,使其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刚刚进入该行业的券商资管因为远未到达引发监管层干预的规模,因此政策空间大得多。 由此可见,券商资管轻易抢占市场并不能说明信托业是软柿子,只是两者的竞争策略和政策空间不同而已。 不仅如此,近年来,信托业在人才储备、投资管理能力、客户渠道和项目资源方面均不可与往年同日而语。截至三季度末,在单一信托业务中,银信合作的规模依然徘徊在1.8万亿元左右,在单一信托的占比由一季度末的33.83%降至三季度末的29.13%;而非银信合作的规模在三季度末达到2.42万亿元,较二季度增长26.7%。 信托业去纯通道式的银信合作化正在加速,而券商资管仍在低技术水平的通道业务领域展开价格战,令半年内通道费率从3%。下降至0.5%。。 这足以证明,信托业不是券商资管随意捏的软柿子,至少现在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