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生存境况,至今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 今年前8个月,民营企业共发行各类债券1535.61亿元,发行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40%。这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一个统计。 从纵向的对比来看,民企发债规模不断上升。政策支持以及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民营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扩大。不过,正如本报今天头版头条所揭示的,这样的成绩并不足够让人欣喜。缘由在于,由民企发行的债券,占全部企业债券的比重仍不到一成。也就是说,民企发债难的问题,仍然摆在眼前。 民企发债的困境,是民营经济整体生存环境的一个缩影。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看来还得继续谈论下去。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实现“起飞”的主要发动机之一,也是保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民营经济创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近半国家税收,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某种意义上说,民营经济的兴盛与否,已成为中国经济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也一直面临着门槛高、融资难和负担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如何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很多年来一直是个迫切的命题。 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稳增长的压力。在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强有力的动力。加强技术创新、继续释放改革效能,以及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等等,都应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还得指出的是,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非权宜之计,应希望民营经济的发展作用于短期的稳增长,更应希望其作用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 针对民营经济的环境改善,给予其公平的市场待遇,基本上是有共识、缺落实。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多年,至今依然如此。所谓有共识,即在解决民营经济遭遇的难题方面容易得出合理的方案,但是,落实政策远比提出方案要困难许多。这在过去多年里许多扶持政策的落空上就可看出。 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无非是要在金融、财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民企面临的是一个老难题,就是融资难,这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加以解决;民企背负压力过重,尤其是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仍很突出,需要税收层面“减负”,让其休养生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则是让民企与其他参与主体能够公平参与竞争。 民企发行债券占全部企业债券的比重仍不到一成的现实说明,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得继续加大,以助其在直接融资领域获得突破。间接融资方面,当然也需要继续借助于民间金融的改革与创新。金融改革的深化,是民企改善融资状况的前提所在。 在为民企“减负”方面,需要落实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提升营业税与增值税的起征点,并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在此之外,要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大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监督检查的力度。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关键就在于推开所谓的“玻璃门”。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进入领域被严重限制——这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而要破除部门垄断利益的阻挠,就必须深化改革,改变部门利益“绑架”公共利益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