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不久前公布的5月份信贷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32亿元,同比多增2416亿元。尽管这一信贷数据比市场的预期要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整体信贷需求仍然令人担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可能已经开始面临“资产负债表萎缩”带来的衰退风险。 回到银行新增信贷本身,事实上,历史上一直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额度不够”不再是问题,眼下各大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存款的不断流失,同时贷款的投放也存在着一定困难。 存款流失,一方面是高企的通胀预期带来的,面对实际负利率,居民更愿意将钱放入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存款的流失。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入放缓甚至资本外流的情况,这对于整体市场流动性来说,或可能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整体流动性的收缩应该也是个大概率事件。 另外,从贷款本身来说,另一个困扰市场的问题是,为什么5月份前20天新增贷款大多情况下仅为几百亿,到了月底却又能上冲到7000亿元以上的规模? 答案其实并不简单。首先,各大银行真正汇总贷款的账期可能在月底,这导致了大量的贷款并没有实时被挤入表内。同时,很多银行主动将放款时点放在月底,以防备存款突然流失的问题。 当然,更加可能的原因是有效贷款的需求不足,这导致了银行当前存在有钱无处可放的问题。同时,从新增信贷的结构来看,目前信贷投放主要以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为主,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很多新增信贷其实并不“新增”的,而是银行通过票据贴现所产生的。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今年一季度以来,票据贴现率大幅走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疯狂“抢票”。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票据贴现率再度大幅走低,银行事实上将无利可图,那么抢票风也将日渐消失。 如果企业贷款需求仍然无法上升,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无可避免地进入萎缩。与此同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同样存在着萎缩的可能。在过去的几年内,大量企业进行着一种这样的融资模式——向银行存入人民币并贷出美元。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同时人民币也存在着明显的单边升值预期。对于企业来说,贷款到期的时候,企业不仅获得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同时企业到期之日购入美金偿还贷款,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来购买同样的美金,事实上也获得了当中的汇兑收益。 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不仅导致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大,事实上也支撑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这样的操作时,并没有通过外汇衍生产品锁定汇价,这造成了目前的尴尬局面:远期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转向贬值,现在锁定的汇价事实上意味着汇兑损失,但如果不锁定,则要面临未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带来几个结果:第一,企业会选择被迫在远期市场上买入美元,结果会造成更大规模的人民币贬值预期;第二,企业选择提前终止贷款合同,选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美元还款,结果也造成了人民币的实际贬值;第三,由于市场不明朗,如果没有实际需求,企业将不会再进入这样的交易中。 以上的分析显示,如果人民币贬值的市场预期不断升温,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则可能出现不断萎缩。 中国家庭的国内资产负债表也可能出现萎缩。首先,由于美国房地产开始出现回升局面,部分中国家庭可能将其资产向海外转移,这也将造成资本流出,并导致中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萎缩。 同时,考虑到国内房价有可能出现下滑,中国家庭也可能减少其在国内的房地产投资,这也将造成其资产负债表的萎缩。在房价的下行趋势中,如果在房地产政策上没有实质性的放松,那么很难想象购房的需求不会出现下滑。 对于拥有住房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房价的下跌也意味着其净资产的下降,结果也将影响其终端的消费。 从这些方面考虑,中国可能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表萎缩”所带来的“去杠杆化”的压力问题。对于中国政策决策者来说,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这也预示了中国在政策上的放松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