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增加经济减速压力
2012-06-19   作者:凌秀丽(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与投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鉴于稳定经济周期对处理当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至关重要,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超预期下滑的背景下,目前已进入偿债高峰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是否会恶化,这个问题更值得引起关注。
  从目前来看,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新规——《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规定。其中规定,对于现金流全覆盖、已经确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如期完工的项目,贷款已到期的融资平台,要一次性修改贷款合同,根据实际工期重新确定贷款期限;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建成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的融资平台,可以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并以贷款形式实施再融资的,但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原有贷款额度。
  可以说,相关监管部门实际上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展期”与“借新”给予了“缓和”的空间。这一监管政策的转变,与此前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外宣称平台贷款“不准展期、不准借新还旧”的强硬、不可通融的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监管部门的“无奈”:一方面,从2011年底平台贷款陆续到期以来,为了避免信贷风险的集中爆发,倒逼相关部门松动监管尺度,从中也反映出平台贷款可能存在大量偿还风险,以及银行业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隐患;另一方面,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促使相关监管部门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被动调整相应的监管政策。
  当然,这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已进入偿还高峰期也不无关系。根据审计署统计,今明两年需要到期偿还的平台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7.17%和11.37%,债务本金合计高达3万亿元。另外,从允许对平台债务进行“展期”或“借新”中可见当前地方财政确已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因为,房地产调控使得占地方财政收入很大比例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缩水,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日趋紧张。尽管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对那些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而言,偿债压力之重也可想而知。
  据此观察,平台贷款展期旨在“以时间换空间”,以缓解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较大偿债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目前在处理地方债问题上尚未给出统一答案,通常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债务展期。但问题是债务即便展期,也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拖延时间、把问题留到以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来很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逾期情况。“借钱要还”是硬道理,再考虑利息因素,地方债务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多。这也意味着,地方债务始终是各级地方政府无法绕开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笔者看来,目前被动调整的平台贷款政策无疑会加大地方债务的长期风险。这是因为,在目前预算约束软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缺乏财政自律,追求GDP考核的政绩需求,自然会催生其很强的融资与投资冲动。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过大,其对当地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也很强。如果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不发生变革,未来平台贷款风险很可能还会再次“发酵”。从某种角度分析,平台贷款政策的松动都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及整体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因为,习惯于主要通过经济高增长实现债务化解的传统市场环境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已面临较大的减速压力,尤其是未来房地产调控还将持续不松懈,势必会制约扩大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从而对未来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形成较大制约。反过来看,这也会促使地方政府可能增加而不减少资源税、营业税、房产税及增值税等税收,以争取更多的收入来源。结果是可能加大民众的税负压力,也可能造成企业税负负担而增加其盈利压力。另外,一旦地方债务风险难以化解,地方债务最终是否可能会变相由纳税人埋单,这个问题也值得关注。
  由此观之,地方债务风险将可能形成抑制消费、制约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等方面的较大冲击与影响。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处理好地方债务风险,对当前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至关重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网民剖析地方债务潜在风险 2012-03-14
· 不要轻易低估地方债务风险 2012-01-13
·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应是流动性风险 2011-08-29
·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具体办法 2011-08-19
· 化解地方债务危机不能依赖土地财政 2011-06-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