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知音传媒上市的争论在国内形成热议,其中所关涉到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评价的问题。笔者就知音上市这个话题,拟从研究的角度略陈一二。 对知音传媒上市的争议应放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视角中去理解。正是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使公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增加了。从西方文化公司的上市来看,多数倾向于将产品内容评价与经营上市剥离开来,因为过分讨论内容的正当性恰恰会妨碍文化自由与文化风格的探索。如内容侵权自有法律来制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音是原发性文化传媒集团,是经过市场检验发展壮大的集团。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需要知音这样的原发性集团与为了促进发展而形成的组合性集团共同来推动文化发展。这有利于观照中国期刊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期刊代表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形式,基于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将更有利于发展。 对文化企业而言,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核心是围绕其关键利益相关者展开的。文化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主要集中体现在国家管理部门(出资人)、公众、读者、作者、合作者、员工等方面。目前有关知音上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公众领域。读者或者作者还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没有充分表达。作为一份在广大普通读者中极具影响力的杂志,考量知音的社会责任应当更全面一些。知识精英的批判可以代表一部分意见。但就如有玫瑰也不能贬斥月季一样,精英文化对平民文化可以不欣赏,但不能取代或鄙视。 从公开报道的知音传媒的资料来看,知音作品的原创性几乎是100%,主张“篇篇可读、篇篇精彩”。这在目前普遍原创率较低的内容产业来说是难得的。同时其被诟病的千字千元的稿酬不能仅仅被视作鼓励猎奇。有的杂志以高稿酬征集稿件并未能将杂志发展起来,高稿酬也是尊重作者的表现。知音在培育新读者群方面屡有创获,其《打工》杂志、尤其是《知音动漫》、《新周报》等发行百万以上的系列报刊,恰恰凸显了尊重读者培育读者的市场导向。 同时,相比于有的文化传媒集团偏离文化主业,知音通过突出主业来寻找发展的路径,其核心产业均与文化相关。因此,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要量化指标,细化到如原创率、作者品牌、读者培养规划等等,既要防止在众声喧哗中淹没了文化创新的贡献,使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被误读与妖魔化,也要防止通俗被指认为低俗。 道德的批判需要同时考虑批判的道德。对于文化品位的鉴定不能太虚玄。文化来自实践,是实践的提升。那种就文化谈文化,认为文化天然有一种脱离对象的品位恰恰是空心文化。同时,道德评价如果脱离事实,也就可能变成攻击的武器。就知音的内容取材而言,知音报道题材虽然涉及20%名人,但还有80%的普通人。知音可读性最强的恰恰是80%那部分,是基于全社会各阶层的人性美丑的剖析的。 笔者分析了近10年知音杂志的内容,发现深入阅读与浅层次浏览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这里面有三个问题需要辨析:一是价值取向指导下的社会复杂性的细节还原。知音主张“人性美、人情美”,通过大量正面与负面的案例与故事来倡导或警示世人。其价值取向与事实指引是以正面引导为主的。知音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生活的逻辑,消解了虚伪的崇高,还原了罪恶的复杂,是倡扬真善美为主的社会纪实性报道。其负面案例凸显遗憾、呈现教训,正面报道还原人性,不作假大全。这种回归生活逻辑的细节还原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使读者通过阅读升华、沉思乃至感动。 二是包含“知音体”在内的叙述方式更适合平民阅读,是优秀传统伦理文本的历史接续。中国社会的平民生活因为地域、教育、职业、情感、经历等等差异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状况。如何叙述、如何呈现这种丰富性,知音选择了故事性报道的方式,既注重平凡生活中折射的人生真谛,也关注突发事件与变故中人性的变迁轨迹。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百姓的口味。“知音体”既概括事实又表达价值古已有之,今亦不绝,如《二十年目睹之官场怪现状》也是这样的标题。由此观之,街市贩夫也需要精神食粮的慰藉,上层人士也有人性人情的曲折。知音所坚持的朴素伦理,是中国优良传统在现实中的演绎,符合“平民者流”。 三是知音通过上市要进一步解决好内容真实合法的内部审查机制问题。据报道,有关毕淑敏的假文章知音开除了编辑并致了歉,这说明知音存在严格的审查机制,要借上市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