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境外人民币的产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境外人民币交易的存在及其迅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不争的事实。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境外人民币持有的范围,已从东南亚边境非居民向中亚、东北亚地区扩展。
(2)境外人民币的交易已从原有非正式地摊式交易转向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的银行交易。
(3)境外人民币储蓄业务增长迅速,2010年香港的人民币储蓄总量已达5000亿人民币,据估计2011年这一数量有可能达到1万亿。
(4)汇丰银行2011年5月发布的一项针对全球21个市场6000多家贸易企业展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综合来看,在未来半年最受贸易企业青睐的五种结算货币将依次为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和日元。预期人民币将首次超越英镑成为全球贸易企业在未来半年考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算货币之一。
以上四点表明,境外人民币的产生并不是中国政府或中国货币当局人为推动的结果,而是市场自身所做出的选择。此外,货币互换协定的签订也表明国外货币当局对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在不断增加。
2、境外人民币市场产生的原因只具有短期解释力
尽管一国信用货币的境外持有并不构成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充分条件,但它却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现实起点和必要条件。那么是哪些因素促进了境外人民币的产生呢?
首先,境外人民币的产生是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体现。摆脱美元货币霸权的负面影响是多数外围国政府、企业乃至居民的重要选择。
其次,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10年中国GDP已占世界的9.5%。2005-2010年,中国GDP将先后超越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同时,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与中国实体经济的地位相差甚远,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权重仅为6.39%,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恰恰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的潜力。
第三,当一国参与全球经济之后,贸易部门融入世界的程度总比金融部门融入世界的程度要高,在一国商品流动完全自由而资本流动不充分的情况下,非居民对本币持有的动机更多体现在商品的交易需求层面,对商品输出国的本币需求会出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处于贸易开放和资本项目有限管制的阶段。
第四,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贸易顺差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是境外人民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境外人民币的投机动机需要离岸市场提供流通服务
从贸易收支结构来看,由于中国外部平衡状况呈现巨额贸易顺差,同时贸易结算大多以美元计价,因此贸易收支结构并不支持境外人民币存量的持续增长,境外人民币持有的需求动机不是商品交易需要。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境外人民币存量规模的影响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其一,非居民在向中国出口商品时更多地选择人民币结算,而在进口中国商品时选择美元,这种“跛足”的结算方式并不利于中国储备货币结构的改善(何帆,2001);其二,贸易项下的人民币融资业务开放,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的产生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这就需要将境外人民币持有方式由周边国家的地摊式银行转向现代商业银行。这是从境外人民币存量规模维持和提升的视角所提出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理由。而从贸易结构看,在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需求动机不是支付动机的条件下,能否满足投资需求就成为了维持境外人民币需求的关键,这同样依赖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程度。
如果我们把境外人民币的产生视为人民币国家化的现实起点,而扩大境外人民币存量规模视为实现人民币走出去的具体手段,那么,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