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5月银行贷款增加5516亿元,但存款增加1.11万亿元,存款增量正好高出贷款增量的一倍。而货币市场利率依然上行。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上月上升0.7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03%,比上月上升0.81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只能说明银行系统流动性十分紧张。
按说这样的情况下,加息是个缓解银行流动性的好办法。但央行没有那样做。
近来,干旱是主题,食品价格强力反弹众所周知。本周二如期公布数据,那上个周末就是个不错的加息窗口。市场也对此做出了比较强烈的预期。但是,这个“时间窗”错过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强调:通货膨胀——即货币发多了一定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物价上涨一定是货币发多了吗?我们给不出肯定答案。因为,供给短缺,美元滥发都是中国物价上涨的基本因素。所以,最基本的逻辑学告诉我们:“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仅仅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命题。
因此,治理物价上涨必须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把物价上涨归因于货币发行。
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中国顶级的货币金融学家夏斌解释称,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商品价格中间环节制约因素的逐步体现,以及其它的资源价格因素,加上结构调整中我们增长的动力要从可贸易行业向不可贸易行业转移,这都会引起整体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些因素本身都会引起物价的上升。
其实,这个世界都在担心“滞胀”风险。世界正在面对“两难”的现实。一方面,经济恢复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宽松货币所引发的物价上涨,同样将导致投资、消费需求放缓,压制复苏。
我们现在首先要搞清楚,全球经济一体化、货币霸权实际存在、基础商品金融资本定价而非实业资本定价、寡头垄断实际存在等等,这是判断一切问题的前提。
我反对的是用加息手段抑制物价上涨,反对的是一看CPI上涨就喊加息。而不是反对加息给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为了抑制物价加息和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加息,结果不一样。为了抑制物价而加息,那物价不跌去,加息就不该停止。但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而加息,则是有节制的,审慎的,不可能没完没了的。我希望,我们此前的加息更多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为了管理通胀预期,因为当我们考虑前提之后发现,对于中国,越加息物价上涨越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