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在叠加凸显。如何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是需要深长思之的重要命题。
⒈既要保护好耕地,又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质量的同时,着力避免弃耕抛荒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一方面要在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的同时,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要在粮食流通环节完善价格机制、健全市场体系。通过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防止谷贱伤农,保障种粮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市场网络建设,实现产销顺畅衔接。
在使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就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⒉既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又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较多,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在农业用水短缺的大格局难以扭转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合理配置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应重在健全新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在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和完善灌排体系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兴建以“五小水利”为代表的中小型水利设施。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应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优先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把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⒊既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又要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已充分显示出来,然而其分散决策、分散经营、分散承担风险的特点,使农业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营销网络、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品质保障、农机联合作业等为重点,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加生产经营收益。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应同时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企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
⒋既要合理扶持粮食生产,又要积极应对国际挑战
在开放条件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强化对国内农业的扶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绿箱补贴”。这是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的农业支持补贴。它被国际规则所允许,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作出的入世承诺范围内,用足“黄箱补贴”。同时,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的时机和节奏,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要健全符合WTO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加强粮食领域国际合作,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
(执笔人:姚万军、胡秋阳、段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