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表示,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一是重大自然灾害比较多,二是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在这五年中我国的重大活动比较多。虽然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22个主要目标的主要指标,除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与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他的主要指标都完成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比预期目标差了0.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的目标提高了2%,实际达到了1.75%。
在解释这三项指标未完成的原因时,杨伟民说,因为这些指标都是比重,并且是和GDP挂钩的,预计GDP增加7.5%,而实际增长达到11.2%。可以说,是因为GDP的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所以才导致一些与GDP挂钩的指标未完成。
比如研发经费的增长情况,如果按照GDP7.5%来测算,2010年若达到五千亿就是实现2%的目标,而2010年的实际研发经费已经接近七千亿元,但是由于GDP增长很快,所以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
我国的经济总量2010年达到了39.8万亿,相当于5.8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人均GDP达到两万九千多元,超过了四千美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从财政收入来讲,“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21.3%,是六个五年计划期最快的;就GDP的增长幅度来看,“十一五”期间GDP增长11.2%,仅次于“八五”期间的12.3%,但是“八五”期间是在高通胀率下实现的高增长,带来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很快,效率也比较好。
第二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在稳步的提高,2010年达到了47.5%,平均每年增长在0.8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是第二快的,仅次于“六五”期间的14.1%。
因为“六五”期间正好是开始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一个飞跃式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8.9%,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就城镇居民收入来讲,“十一五”时期是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比“十五”期间的9.6%快了0.1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与之前的规划的区别在于,首次提出了约束性的指标,22个指标当中有8个属于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是约束性指标,目标是五年累计减排10%,而最终减少了14.2%,也是超过计划的目标。万元GDP能源消耗的目标是累计下降减少20%左右,执行结果是19.6%。
第三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的GDP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第八位,变成了现在的第二位。货物贸易排名过去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多位,排到了现在的世界第一。
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大概是20%左右,2008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而日本的贡献是-2.9%。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走向复苏的过程中,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所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