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这么多精英人才的培养问题,汤敏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宣传他所进行的慈善类活动。
对于慈善事业,汤敏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巨大的资源没有利用起来——退休人员。中国到目前为止有将近五千万退休人员,这些人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但是因为退休制度,女性55岁、男性60岁就退休了。在现代社会,女性55岁、男性60岁还属于壮年期,真正老年期要到70岁以上。所以很多的退休人士还有很多精力可以工作。工作几十年紧紧张张的,突然一下什么都没有了,整天就待在家里头,很多人感到非常郁闷。那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给他们一些训练,让他们到贫困地区去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就是一种很好的利用资源的方式。
汤敏说,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实验。在广西南宁把退休的老师组织起来到贫困地区支教,他们称之为“常青义教”。他们到下面去主要是培训老师。现在农村的学校其实都建得不错,就是缺老师,特别是缺有水平的老师。这些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下去帮助农村的老师提高,还把这一部分老师带到城市来让他们参观,这样城乡之间可以交流,可以把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
“老师可以这样,为什么医生不可以这样,为什么工程师不可以这样,干部不可以这样?所以我们友成基金会就想办法找一种比较简便,一种安全,一种有效率的模式,把这些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他说,“我们的一个梦想就是在未来的三年里,大概要组织50个城市的老师,到500个学校去支教。”
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方式,必须要看到,中国今后的公益事业主要还是要靠年轻人。
汤敏说,中国目前在公益事业上为什么发展比较慢?从政府到企业家,到社会、媒体,对公益事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凡事都一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公益事业在中国应该就像我们民营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阶段,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不管是从政府到企业、到企业家、到社会对它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要求得太高,批评心理太强,有时候往往把一些新生事物给掐死在萌芽中了,或者是把一些公益发展的爱心给泯灭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前看,就像以前说的在困难中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跟几年前相比,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上面说的问题都存在,但是慢慢地都在改善,包括政府部门对公益组织的一些看法。
实际上,公益大家都能做,不是圣人也能做,有缺点也能做,甚至犯了重大错误的人也能做,那么我们社会要逐渐培养这个心态,就会不断地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公益事业怎么样发展才能更快?看现在缺什么,缺政策、缺捐款。但是实际上按照我对公益事业的参与与理解,虽然我参与的时间不长,很长时间以来是业余参与,但是我感觉,实际上我们最缺的是人,我们最缺的是用一种专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的人。大家都认为公益就是志愿者,都是那些奉献者、殉道士们,其实不然,公益本身就是一个事业,在美国,10%的就业是在公益领域。
10%是什么概念?城市有3亿多就业,10%就是有3000万全职人员,跟大家一样上下班和体面地生活,它是一个事业。能容纳3000万人的事业,虽然不赚大钱,但有中产阶级的收入。公益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是要跟做企业一样,公益事业的捐献者、投资者是企业家,是公益投资,但是在公益部门工作的人,和一个职业经理人一样。我们现在缺的是大批年轻人,把公益事业当成一个正常的职业。我们现在需要大批专业的人参与推动这种公益事业。
再者,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做公益。公益事业有做得好也有做得差的,跟做企业一样,做公益比做企业还难。而且做公益本身也是像做企业一样不断地进步或者发展,比如说,现在最新的做公益的理念,就是用做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现在西方理论发展出一批叫做企业的社会投资,企业的社会投资家,出现一大批这样的社会企业,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企业一样,只不过是投资者,不是为了赚钱,但是要自我滚动、自我循环,至少要能够回收成本,而且还要越做越大,就是介于企业和纯公益之间,那种慈善性的公益市场,而这个市场现在正在非常蓬勃地发展,而在中国,非常需要这样的新公益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些很好的、政府解决不了、企业解决不了,但是社会特别需要的新的方式、方法,我们的公益就能发展得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目前的公益事业,一是缺人,二是缺一些有创意的新方式,当然还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