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谣盐”财的游资该当何责
2011-03-22   作者:新京报社论  来源:新京报
 
【字号
  抢购食盐的风潮,已经平息,但反思并未结束。在这场抢盐风潮中,“游资”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值得继续深究。
  据新华社报道,3月17日,“云南盐化”资金净流入2535万元,当日高居买入榜前五位的营业部,清一色来自浙江地区。有机构根据几家营业部的买卖资金计算,参与云南盐化炒作的浙江游资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占当日这只个股成交量的比例高达约50%。而在次日的交易信息中,上述5家营业部中有4家出现在卖出榜前五位。
  尽管,这次显示的游资属于“高价加仓,割肉清仓”,是一次失败的炒作,暂无充足证据显示其是本次食盐抢购风波的“幕后推手”,然而,值得警惕的不是这次游资炒作的失败,而是,利用社会恐慌、谣言会不会成为游资炒作的一种模式。这种路径一旦形成,那么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很多潜在的危险。
  其实,在去年以来出现的一波又一波涨价潮中,我们也曾多次听闻“游资”的出没。大蒜、生姜、绿豆,好几种小宗商品都曾在游资的炒作之下出现价格暴涨,只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上尚没有明确的大蒜股、生姜股或者绿豆股,导致这些游资潜在深处不为人知。通过这一次炒盐,游资终于在资本市场上露出了“狐狸尾巴”。
  当下公众关心的是,这一次,游资在资本市场和谣言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游资跟风炒作盐业股并不可怕。在资本市场的炒作中,捕风捉影甚至无事生非,其实是一种常态。在此次抢盐风潮中,那些看到盐业股暴涨而盲目跟进的投资者,再一次成为牺牲品,其间的酸甜苦辣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品尝。
  虽然,3月17日跟进的浙江游资吃了苦头,但是并不排除有其他游资提前布局的可能。交易数据显示,3月15日,云南盐化成交量由前一交易日的2195万元猛增至9323万元。而16日各地开始出现抢购食盐现象。那么,有没有游资为了在股市套利而传播谣言和制造市场恐慌?显然需要监管部门更多、更深入的调查。即便没有,也可以由此而表明高压监管之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7日的浙江游资在这场食盐抢购风潮中就无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些游资的主人利用资金优势集中炒作某些个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涉嫌操纵市场,违反了有关的证券法规,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展开调查,依法处理。
  游资在资本市场上的炒作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次食盐抢购风潮留下了丰富的启示。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也面对着诸多前所未有的考验。事实上,游资操纵市场的交易过程极为复杂,利用信息操纵市场更具有难以理清的隐蔽性,监管部门以往多次对一些操纵市场案的查处陷于僵局,其原因便是在这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此次抢盐风潮中,谣言的制造者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尤其是那些制造、传播谣言以牟利的人,更不应逃过恢恢法网。虽然将涨价潮、抢购潮归罪于游资有点夸大事实,但游资在这中间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绝对不能小看。在房地产市场受到严厉调控的背景之下,出没于我国的游资炒作冲动强烈,在资本市场和实体市场之间建立起预警机制,防止资本市场上的游资对实体市场产生干扰,已成市场监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谣盐”案警示政府危机管理 2011-03-21
· “谣盐”止于治者 2011-03-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