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日本震后核泄露危机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一则谣言在中国民间迅速流传: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日后生产的海盐无法食用,而多吃含碘食盐可以防核辐射。与之结伴相传的还有一个段子:“只要股民朋友做到如下几点,神马辐射都是浮云:穿好宜科科技的防辐射内衣,披上凯诺科技的防辐射衣服,戴上际华集团的防辐射帽子,口里含上一片力生制药的防辐射碘片。喝着兰太实业的碘盐水,哼着小曲挂着美罗药业的氨磷汀点滴……”两者一唱一和,通过MSN、QQ、微博、短信、股吧等飞速传播开来,随后在短短数日内导演了一场席卷中国、囊括超市和股市的“谣盐”案。 “谣盐”发生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中国盐业总公司等部门迅速作出反应,从打击哄抬食盐价格、介绍食盐实际产量、确保食盐足量供应、抚慰民众核恐慌、普及核辐射知识等多个层面满足公众诉求,有效地平息了其引发的社会波动。日前,食盐价格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次“谣盐”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民生危机,而中国政府在应对该危机中所采取的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责、迅速出手的举措,可圈可点,且彰显了中国政府在民生危机管理上取得的极大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对于此次民生危机的处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完善。具体而言就是,尽管我国政府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处置果断有力,但在危机发生之前却显得有些疏忽大意,未能防患于未然。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对于这一重大灾难事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怎样对日本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旅日中国侨民如何能够安全撤退,地震对日本经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影响几何,中国正在运营的核电站是否安全等方面,而对于这场灾难对中国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却基本上没有考虑到。事实上,在3月15日“谣盐”案发生前这几天内,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一些谣言蓄势、恐慌待发的迹象,资本市场也已经迅速展开炒作“抗震概念”(以杭萧钢构、包钢股份和雅致股份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凌厉攻势。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及时觉察到其中释放的不良征兆,并立刻采取有效行动,那么,后来“盐王爷”在谣言鼓噪声中粉墨登场,进而冲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闹剧,就可以避免。由此可见,在对于民生危机的事前管理和应对上,我国政府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这次“谣盐”案中,资金实力雄厚的主谋借助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导致的多重不确定性,同时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设套,一方面囤积食盐,推升现货价格,另一方面吸纳“碘盐概念”的股票筹码,伺机拉高出货。而普通老百姓或中小投资者,则在“吃碘盐,防辐射”等谣言的蛊惑下,自发地形成羊群效应,他们既是“谣盐”案的参与方,也是该案的受害者和最终买单者。这一案情的演绎路径,固然有推测的成分,但是从“谣盐”案发展过程中,谣言——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蹊跷联动的事实分析,这种推测并非站不住脚。因此,尽管目前“谣盐”案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政府监管部门理应追查到底,揪出恶意操纵“谣盐”案的主谋,还市场和民众一个公道,并借此惩前毖后,以儆效尤。这种事后的追惩举措,也是完善民生危机管理的应有之义。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的民生危机如果发生,也将难免打上全球化(本土危机渗透国外因素)、资本化(危机进展与资本市场形成呼应)、信息化(危机扩散渠道信息化,影响更大)的烙印。在这种情势下,我国政府在民生危机管理上应当与时俱进,以臻于至善为己任,在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诸环节加强微观预防、立体应对和依法惩治的力度,除了善于借助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等),也要善于借助新媒体(MSN、QQ、微博、短信)等信息手段。这是完善民生危机管理的“硬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在提升国民素质上下功夫,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在此次“谣盐”案中,陷入羊群效应,盲目抢购食盐的绝大多数是知识层次较低、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大叔大妈们,而鲜有知识分子参与其中,就是例证。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政府应对民生危机的长远之计。这是完善民生危机管理的“软措施”。唯有“软硬兼施”,政府才能杜绝或高效地化解形形色色的民生危机,达致平安中国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