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统一部署的相继落实,在改革之路上艰难行进了17年的公车改革,将挂挡给油继续前进。这辆“改革之车”要走得又好又快,既需要更为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信息公开、有效监督的强劲“双轮驱动”。
北京市财政局透露,按照相关程序,预计4月份可依申请公开公车数量等信息。
北京的公车信息公开举措,是在今年两会热议公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公车改革列入年度工作的背景下出台的,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对这一消息,舆论反应褒贬不一。有的肯定北京公开公车信息的做法,有的质疑公车更新预算的合理性,也有车改人士和专家认为,信息公开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除公车数量外,更应公开公车购置价格、司机数量及维修保险等运营成本,增加行政透明度。
力挺也好,拍砖也罢,分析舆情,其中激荡着两个基本诉求:一是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公车信息,二是希望公车使用得到规范。简言之,就是公开与监督。公开是基础,关乎百姓的知情权,不是为了公开而公开,公开的信息要有利于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进而展开监督;监督是手段,盯紧公车使用,实质上也是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公车为公所用,同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如果以公众诉求为镜,反照公车改革现状,不难发现,信息公开难、监督不容易这两个问题,正是公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所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公车改革更应如此。公车数量、运行成本、维护费用、主要用途,这些有关公车的基本情况,常常被有关部门以“事涉敏感”“不便公开”等理由束之高阁。同时,民间却流传着这方面耸人听闻的天文数字。
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也不利于加强监督。去年年末,北京在治堵方案中提到要实现公务用车零增长,北京市人大代表姜明安就此提意见:“我都不知道你现在有多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零增长?”这次北京逐步公开公车数量、运营成本等,尽管与公众要求还有距离,但毕竟表现出开放透明的态度。
可以预料,随着国家统一部署的相继落实,今年各地还会出台一些车改新举措、新方案,在改革之路上艰难行进了17年的公车改革,将挂挡给油继续前进。回首来路,展望前程,这辆“改革之车”要走得又好又快,既需要更为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信息公开、有效监督的强劲“双轮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