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为什么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
王国刚:虽然多数学者肯定了城市化的演进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虽然城市化确实对消除总体的绝对贫困起到了作用,但它对城市“贫困”状况改善只是杯水车薪,在诸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中,情况更为严重。我认为,中国的特点将是“城镇化”。这是中国根据国情并总结他国经验后做出的选择。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加大消费性投资会不会引发新的通货膨胀?
王国刚:我认为不会。在1996年至2009的14年间,尽管中国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处于高位运行(尤其是2002年以后在20%以上),但同期的CPI和PPI都没有因此而随之上行,这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之间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消费性投资的直接结果是创造“住、行、学”等方面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它不会直接改变“吃、穿、用”等方面的供过于求格局,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不至于明显推高CPI的增长率。
经济参考报:在扩大消费性投资中,众多公共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展开,您认为以政府目前的财力能够支撑这样庞大的投资么?
王国刚: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一个,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政府的财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收入,可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背景下的筹集资金方式的创新。其二,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的确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以支持各种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不是永久性的。那种强调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建设将无止尽地进行财力投入的认识,是不符合实践进程的。其三,城市化建设中相当多具有商业潜力的项目,并不一定需要由城市政府的财力投入,可以通过社会力量(包括引进外资)来解决投资问题。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投资的资金筹措,而是相关制度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划清有关边界、界定行为,促使社会各方面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形成,保障他们的权益。
经济参考报:您是位金融专家,可以谈谈在城镇化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么?
王国刚:金融是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存贷款、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等机制将社会各方面暂时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转移给相关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使用,由此,推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的这些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但随着城市经济展开和居民收入提高,直接服务于居民理财(或财富管理)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将明显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服务的对象将从“机构”转向“个人”,因此,更加突出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特性。另一方面,由于城镇经济的展开在具有多层次特点,各个层次各个城市在发展重心、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等方面不尽相同,这决定了需要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它们的需要,因此,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将成为金融创新的重心。与此对应,金融监管的理念、方式和手段也需要做相应创新,以适应这种差异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