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中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劳资矛盾日益加深、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僵化、农民工进城面临种种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一种担忧:也许将来某一天,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变得缓慢、停滞甚至下降。到了那个时候,随着经济增长产生的乐观情绪被削减,中国会不会面临动荡不安的局面?
答:你说的就是我们在中等收入阶段,到了矛盾的凸显期和风险的积累时期的特征。到了那个时候,由于增长的不平衡,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都迅速扩大,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低成本优势又在减弱,提升创新能力的难度也在增大,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所以你说的确实是一个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到那时出现所谓的社会动荡的风险也肯定是存在的。你说拉美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好多年前就达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五千美元,但就是迈不过去了?有很多原因,它出现的矛盾就是你刚才说的,在转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停滞,甚至出现各种政治危机。
但是我们说我们其实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经常提包容性增长,要公平发展。就是说中国决策部门已经有这种意识和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战略上和制度安排上怎么去实现决策层的预定目标,这确实是下一步要去做的很重要的一点。包括收入分配,说起来很容易,谁都会说这个事,但是真要做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经常说一句话,邓小平说两步走,第一步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步中国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说是做成了。第二步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人带动落后地区,带动大家共同富裕,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制度上怎么实现?怎么带动?怎么共同富裕?钱在你兜里,让你拿出来,你拿么?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我们说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包括收入分配调整,其实现在有很多的研究。比如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这次《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提了要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还比如所得税存量的调整,房产税的问题。这次《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什么是同步啊?你去看以前的统计数据,收入增长都比经济增长低,因为那个时候的基本概念,就是说要有积累,才能提高和改善生活。但是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改善民生就是发展经济,这是相辅相成的。
问: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我现在可以明确告诉你的就是我们的民营经济占GDP的份额实际上已经超过一半了。这从过去30年总的趋势来看是很清楚的,国有企业总的份额是逐步减少的,民营企业的份额是逐步扩大的。
那么今后会是一个什么趋势?我觉得民营经济还会有成长的空间。比如你仔细研究一下最近中央颁布的新三十六条,它对很多领域都明确地放宽了准入。当然,新三十六条现在还在做一些实施细则,比如能源中的石油天然气这一块,就明确了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采石油天然气。再比如市政公用设施。
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金融业,专家讨论时问民营企业你们最希望进的是哪个领域?民营企业家们多数人都说最想进入金融业。那么现在金融业是什么格局呢?现在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民营经济可以进入,但是有一个约束条件,就是要国有银行持股20%。银监会是从风险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但是这一条可能对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是一个很大的门槛限制。民营资本相对来说是小规模的,它必须要多家整合起来才能进入这一行业。这其中如果一家有20%的份额,它就很可能是最大股东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有银行占股20%,就等于国有银行是最大的股东了,那到底这个是什么银行呢?而且反过来说,这些大银行也没有兴趣参与组建这种小银行。因为它们的规模往往已经大得不能再大了,那还搞这些小东西干什么?这个可能是未来要突破的东西,当然这还涉及体制的问题。
其实千万别小看了民营企业。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华为。华为去年全球500强排名,大概是排在270多名。它是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但是规模已经超过了大跨国企业朗讯。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企业,汽车比如比亚迪,电信比如腾讯,金融服务领域比如招商银行,保险领域比如平安保险,都慢慢成长了起来。而且可以预见,以后在很多领域都会形成一批有国际水准的大企业,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格局还会不一样。
当然,现在人们的焦点还不在这,关键还在国有企业。一直说国企应该进行战略性布局的调整,希望它的总体规模进一步收缩。实际上国企现在应该说已经做了一些调整了,但是也要看到,它现在主要经营的领域很多还是资源垄断性行业。这些领域当然也在改革,比如说电信业,原来只有中国电信一家,现在有网通、移动、联通、铁通,变成了寡头竞争的格局。虽然还是大的国有企业在那边竞争,但是未来能不能开放呢?我认为这些产业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还是能够开放的,特别是在经济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