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省彭州市濛阳镇双林村的标准化示范菜地里莴笋长势喜人,但当地蔬菜合作社负责人曹良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由于运输困难,当地已经成熟的万亩莴笋、芹菜等蔬菜滞销。部分菜农的莴笋甚至低至8分钱/斤,也无人来运。
一方面,菜农万亩莴苣、芹菜每斤仅售8分钱,鲜有菜贩上门收购。另一方面,城里人感叹菜价居高不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笔者注意到,有人把莴苣“冷落”地头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村民种植结构不合理与运输成本上涨。应该承认,莴苣、芹菜在某个地区供过于求,影响了它在当地的销量。油价调整增加了运费开支,影响蔬菜外销。从当前的能源供应形势来看,油价短期内不大可能下调,但是并不意味着莴苣、芹菜烂在地里的问题无法求解。
种植结构不合理,供过于求的局面可以通过打通流通环节解决。而油价上涨只是运费上涨的一个原因,公路税费过重也是运费上涨的重要原因。有报道说,全球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交通部规定40公里设一收费站,而有些地方,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开始设立收费站。车辆运输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还有交强险、车船税以及交警、路政部门各种巧立名目的罚款。都直接增加了车辆运输成本。应该说,彭州蔬菜销售渠道不畅通与运输费用过高有关。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从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免收车辆通行费。为畅通蔬菜运输渠道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高油价局面暂时无法改变的当下,地方政府应该不折不扣落实三部委鲜活农产品免收车辆通行费的通知。
出现大面积的“菜贱伤农”,当地基层政府应该承担责任。表面上看,蔬菜种植与销售是农民与市场的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对莴苣滞销的现象视而不见。我们要看到,由于小农意识的影响与市场信息不灵,农民还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直接影响到了菜农的利益,政府就应该及时伸出有形之手,帮助菜农在莴苣8分钱1斤与城里菜价居高不下之间找到连接点。
如果说菜农种植结构不合理,供求关系把握不准的问题已经显现,需要来年重新调整的话,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基层政府积极有效的工作,避免莴苣烂在田间地头,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基层政府或许无权对菜农运输给予政策扶植(那是上级政府的事),但是基层政府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帮助菜农开拓市场。比如,积极了解市场行情,组织运销大户外运富余蔬菜,同时对外发布信息,吸引外地商人上门。组织菜农开展莴苣、芹菜的副产品加工(比如莴苣干、莴苣罐头、芹菜罐头)。开展蔬菜储备工作。等等。从报道中来看,农民卖菜主要依靠菜贩自发上门收购,基层政府为何不组织农民主动走出去呢?
虽然有的地方领导帮助农民吆喝卖菜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但是面对莴苣烂在地里的现实与农民的焦急心态,这种质疑显得有些苍白。与庞大的GDP数据比起来,万亩莴苣、芹菜滞销或许不那么重要。但是蔬菜的贵贱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如果菜农利益受损的事情一再发生,他们普遍感觉到种菜不挣钱,甚至亏本。都不愿意种菜,最后伤害的不仅是菜农的利益,而且是整个菜篮子工程的稳定。
笔者注意到,针对蔬菜丰收运不出的困难,彭州市采取了20吨以上运菜车补贴、启动耐储蔬菜气调储备库等临时应对措施。但愿这些措施能解菜农的燃眉之急。总之,只有政府切实负起责任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帮助农民解决蔬菜生产、销售中的实际困难,应对的办法多一点,信息透明一点,才能真正保护菜农利益,避免蔬菜烂在地里之类的尴尬场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