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称得上是物价周。
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项措施以稳定消费物价水平。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今年前半年“管理通胀预期”的温和措辞不同,政府将稳定物价上升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
这个被称为“稳物价16条”的通知发出后的一周当中,各大部委和各地政府迅速跟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网站罕见地连续发表有关贯彻落实“稳物价16条”的评论,从周一到周五,一天不拉地发了五篇,标题分别是:“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把握好价格调控监管的原则要求”,“依法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多措并举,稳价安民”,“稳定价格安定生活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这五篇评论,等于是给稳物价的战役定了调子。从本周开始,国务院派出的六个督查组,将赴18个省区市督促检查稳定物价的工作。
此番稳定物价的行动能否成功?我们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看看。
先说天时。不知道是精心选择,还是不小心赶上了。此次维稳的天时相当不赖。最近几个月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疯涨,可是,涨到本月上旬,纷纷开始下跌。国际市场,黄金、原油出现回调。国内期货市场,11月24日收盘价格与11月10日或11日高点相比,国内铜、锌、橡胶、棉花、PTA、塑料、豆油、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跌幅均超过10%。棉花跌幅最大,达23.6%。农产品[20.90
0.48%]如小麦、玉米、籼稻价格跌幅平均为6%左右。与此同时,美元在跌跌不休之后开始反弹。顺势而为总比顶风而上要好,是为天时。
再说地利。我们的地利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供给充足,今年的物价上涨,不是短缺造成的,目前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充足,各类储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平,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不存在涨价的供求基础。二是国家财力雄厚,今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7.1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国家有充足的财力进行价格调控和发放补贴。三是调控手段和调控经验更加丰富,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治理通缩和通胀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今年,对于通过囤积物资操纵物价的行为也有了具体的认识。有了这三项实力打底,地利可以无虞。
最后,说说人和。稳定价格,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是,经过半年以来的价格上涨的煎熬,物价带来的民怨已然达到沸点。在这种背景下,即使调控措施有些生硬,甚至有些过火,依然能够得到民意支持。与此同时,时近年底,也是各路资金清仓结账的时间,人要休息,钱要落袋。客观上稳定物价的阻力也会相对较小。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稳定物价在短时间里轻取小胜应该是不难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热钱涌向新兴经济体,这一影响会逐渐发酵。国内的央行超发货币带来的后遗症一时也还难以消除。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相信会在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长期的安排,具体内容,可能会在一周左右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