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讨论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结构。分析2000—2009年的三大需求结构发现,这些年我国在这一结构方面基本上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2001年—2007年,失衡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这7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0.5%,比2000年以前多增长了3.6个百分点。在增加的这3.6个百分点里面,出口贡献比例达到了63.9%,投资的贡献是26.1%,消费贡献不到10个百分点。增长的加速部分主要靠出口。 然而到2009年,又马上转向另外一种经济结构,成了投资拉动型。在2009年创造的33.5万亿元的GDP里面,投资贡献22.4万亿元,投资对增长的贡献达到67%。这种结构的巨大调整,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美国在1940—1960年、日本在1950—1975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近些年中国的情况类似,但是他们的需求结构都没有出现这么大的波动。 “我们之所以在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上出现问题,主要是三个原因。”魏杰说。第一个原因可以概括为发展战略的偏差,这也是失衡的主要原因。199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掉到了8%以下,当时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虽然在投资、消费上做了文章,但是实际上主要依靠的是出口。尤其是从2000年开始,出口越来越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到了2004年,中国的出口比例已经开始过高。当时经济学界有人警告说,所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最终会使中国遇到两种危机,一种危机是当国际市场能够继续支持中国出口的时候,中国一定是国际顺差很大的情况,大量的外汇流入中国,将迫使中国的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从而出现膨胀。另外一种危机是,当国际市场不能允许中国出口了,这个时候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实际上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那个时候,地方政府还在把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作为政绩来讨论,因此政府继续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 第二个原因是行政资源的过度使用。中国行政资源的使用能力现在应该是全世界第一的,除了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外,中国还有庞大的国有资产。于是当时为了推动出口,中国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大规模地使用了行政资源。比如说出口退税,涉及3000多类工业产品,有的退税率达到了13%。 “我想出口企业有13%的退税利润就够了,谁还去开拓国内的市场?我们大规模使用行政资源,导致已经偏差的战略继续恶化。”魏杰说。 第三个原因是价格的扭曲。这里讲的价格主要是指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指人民币的价格。人民币实际有三个价格,一个是能买多少东西,叫物价。既包括消费品价格,也包括投资价格、资产价格。第二个是汇价,人民币与外币的比价。第三个是人民币的回报率,就是利率。本来这三个价格应该是联动的,但在中国是扭曲的,结果导致战略上出现扭曲。 把这三个问题找出来,未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讨论到投资、消费、出口的问题时,我们就知道要让这三者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行政资源的使用和价格的平衡问题。 当然,还需要讨论的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应该保持什么结构,各自占到多大的比例的问题。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仅仅靠消费拉动还没法保持增长,内需单纯靠消费是不可能的。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投资、消费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