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我们应如何看?这一变化将对中国下一步的对外经贸活动产生哪些影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对这些话题的看法。
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否应为此感到欣喜?
霍建国: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强国了。对此,我们没有特别欣喜和满足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
首先,世界经济强国的标准不能用经济总量来衡量,而是由众多的指标构成,例如综合国力指标,特别是人均GDP指标,中国2009年人均GDP仅为3600美元,而日本已达39000美元,中国不及日本的1/10,所以,看经济总量、经济规模,我们要多些人均概念;在科技水平方面,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创新明显滞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仍处在技术引进和鼓励创新的阶段;国际贸易虽然具有较大的顺差,但产品竞争力只局限在中低档水平,且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中国的软实力仍有待迅速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及管理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指标的增长和变化仍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问:有观点认为,中国的GDP总量中,有相当数量是外资企业的贡献,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终会回流到其母国,中国及公众并未从中受益,是这样吗?
霍建国:外资的贡献是应该统计在中国的GDP之中的,如果扣除外资在GDP中的份额,中国的GDP总量会变小。尽管外资有一部分利润会回流到母国,但其对所在国的经济增长及税收贡献还是巨大的,目前全世界各国GDP统计中都是包括外资贡献的。所以对此我们也应予以充分肯定。
问: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是作为世界工厂而发展起来的,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下一步能否持久,应如何转型?
霍建国: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目前正在面临更大的挑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市场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形成了新的发展压力。中国的产业或者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别无他路。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是关系到中国将来能否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因素。
制造业应加快向中高端发展,轻工和纺织服装、日用品等应加快产业链提升,加大产品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快营销网络的拓展。我们认为在现有外贸政策调整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体现政策的差异性,即在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同时,加大对有利于结构升级的产业产品的支持力度。
问:如何看待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从质和量两个角度,中国的经济还存在哪些不足?
霍建国:中国的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出口方面,中国出口虽为世界第一,但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且缺少自主创新的产品及对营销网络的掌控。
中国外贸还面临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获取较高的比较利益,以达到尽快改善国民福利的目的。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中国的制造业在更多的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还应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跨国集团,通过加强在海外的布局,提高在海外的经营能力和水平,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问: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级企业,是否也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短板之一?
霍建国:拥有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是主要经济强国的标志之一。中国目前在这一指标上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经营能力,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目前尚缺少一大批具有国家化经营能力的人才。
从长远看,不仅有必要形成一大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象征。同时,也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的经营队伍,因为经营能力的水平是决定跨国经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但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中国企业更应注重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过程中,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人才。
问:“GDP总量跃升世界第二”,对我国下一步的进出口及对外经贸活动可能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
霍建国:中国经济总量的变化势必引起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也不排除个别国家会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和限制,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充满矛盾、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妥善处理好与世界贸易伙伴的关系,采取积极的合作姿态,寻求竞争与合作的有利发展环境。
同时应通过扩大进口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一方面可尽快地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此外,中国还应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和谐世界的理念,培养更多的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学会与世界各国交往相处,切实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否也蕴含着潜力?下一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着力?
霍建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中国过度依赖出口支撑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应采取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以内需支撑为主的增长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激发国内的消费潜能,通过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激发国内内生的增长动能,以此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态势。在过渡期内,中国仍必须重视外部市场需求,兼顾好内需与外需两个市场,确保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过渡。从中长期看,中国必须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解决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形成增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