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5日起,各地陆续启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入户摸底工作。
前天,国家统计局网站刊出一封“普查员敲门时我犹豫了”的北京市民来信,以及马建堂局长对这封“市民来信”的回复。
马建堂在回复中向所有被调查对象和广大普查人员表示感谢,他坦言:“人口普查要靠大家支持配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口流动性增强,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公民隐私保护意识提高,要取得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就要靠所有被调查对象打消顾虑,如实填报相应人口与住房信息。大家的支持是顺利进行人口普查的关键”。
昨天新华社电讯稿发布这封“市民来信”的全文及马建堂的回复要点。马建堂的回复无疑是必要的。但很显然,本次人口普查刚一起步所面临的困难,已远远超过了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
就在昨天,中国新闻网对此次人口普查的民意“配合度”作了一次网络调查,该项调查设置了“你会配合普查员进行入户登记吗?”“人口普查入户登记,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等选答题。就前一个问题:选择会的只有43%,选择不会的占14.9%;看情况而定占42.1%
;就后一个问题:担心隐私遭泄露的有39.1%,害怕因超生或存在“其他问题”被处罚的占19.5%,担心不法分子假扮普查员作案的占35.9%。截至早报评论员昨晚撰写此文时,网调仍在进行中,从已有调查结果分布情况看,人们应能领悟出马建堂回复“市民来信”,以及新华社就此刊发电讯稿的良苦用心。
人口普查乃搞清国家家底的重要调查事项。“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成果要达至让更多民众共享,社会建设要有针对性向民生倾斜,搞清“人口家底”是必需的。人口普查又系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分支,其涉及面之广,动用人力、物力之巨,能否收获基本符合真实的各项数据,素来被各国视为和平时期检验一国“最大社会动员能力”强弱的关键评价指标。既然此事重大并直接关乎民生改善,为何却一时半会儿得不到全民广泛认可呢?坦率言之,这是社会长期失信之后带来的、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不同程度所反映的“社会信任危机”,在此次人口普查中的“综合反映”。
说到失信,人们往往习惯性将其首先锁定于人际交往领域。殊不知,人们互不信任只是失信的表层反映,最具杀伤力的失信,是“各类社会法人”普遍的长期失信。举例来说,民众留在代表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譬如电讯服务机构)内的个人信息经常遭到“盗卖”,甚至连民众的银行账户、股票账户等私密性极强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出售,且未见受到严厉查处……今日面临比前五次人口普查要“细”得多的个人及家庭信息的调查登记,部分民众心存担忧,继而听到敲门声给普查员们吃“闭门羹”,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出有因的。
国家统计局显然已评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不容易”,特意在今年6月就颁行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下称《普查条例》),作出针对性强调:“保密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所有普查数据仅作为政策制定参考依据,不作为政府行政处罚的依据。”甚至前所未有地规定:“人口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需与被调查者签订保密协议和保密承诺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是,尽管事情做到这份上,仍然难以打消部分民众的戒心。
根据《普查条例》规定:“普查人员一旦发生泄密行为,将责令其停止执行人口普查任务,予以通报,依法给予处分。”恕我们直言,由于大多数调查员都系临时雇佣而来,因泄密而取消其普查资格、通报、给予处分等惩罚举措,对雇佣者的约束力有限。为打消民众戒心,《普查条例》更当明确,一旦信息遭泄露,造成普查对象实际损失,又归谁来挽回损失及实施相应补偿。
另外,某些已公布的人口普查宣传用语失之生硬。譬如,“人口普查对象必须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不得隐瞒有关情况,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拒绝或者阻碍人口普查工作”等等。为利于人口普查顺利推进,我们善意地提出建议,宣传用语应当少用和不用“必须”、“不得”等带有强制语气的词汇,以减少对民众的语言刺激。要知道,中国民众以善良、顾大局、识大体闻名于世,真正把事儿说开了,说透了,再外加对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泄密能严肃查处并承担补偿后果,绝大多数民众哪有不配合的道理?
我们一方面希望本次人口普查能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则希望扎实推进自2005年就已启动的诚信社会建设,尤其是把各级各类社会法人带头讲诚信作为“建设重点”,更希望能对它们的屡屡失信作出严厉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