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未曾来过英国的国内亲朋在同我通电话总要问:“伦敦还有雾吗?”我的回答则是,伦敦空气不错,“雾都”早已名不符实。 由于“雾都”的称号自小就“如雷贯耳”,因此去年到伦敦工作后,我也很想寻觅到一些“雾都”的痕迹,哪怕蛛丝马迹也好。但除了阴雨天多些外,晴朗的时候伦敦也总是丽日蓝天、空气清新。“雾都”的肮脏帽子早已被英国人抛到大西洋里去了。 英国有时还有雾,一方面是地理和气候条件所致。英国为一岛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在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纬度很低的英国竟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洋性温带气候加上湿润的空气让英国很容易遭遇雾天天气。但据我观察,这种有时甚至使人感到美妙的雾,通常是来去匆匆。即使偶尔大雾笼罩,但从洋面吹来的、或大或小的海风很快就会“烟消雾散”。这是大自然带来的正常的雾,使人感到舒适和愉悦的雾。 伦敦过去的雾,是一种令人讨厌、危害健康的烟雾。它是工业迅速发展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的脏雾。大约250年前,由煤作为发展动力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日不散,形成“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据记载,1952年12月4日起,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类似的烟雾灾害以后又发生过几次。 造成严重恶果的“伦敦雾”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从此痛下决心治理伦敦雾。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搬迁和改造工厂。此后,不少减少污染的法案相继出台,有效地消除了“伦敦雾”。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降至每年15天,1980年进一步降至5天。伦敦与“雾都”的称谓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完全名不符实。 但英国人并不因此“罢休”,而是针对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新情况从多方面对空气和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汽车开始大量使用后导致新的空气污染,政府即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治理尾气污染等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汽车排放方面的控制和严格限制标准,大大控制和减少了汽车污染问题;另一方面,采用控制措施减少市内汽车流量,大量发展路面公共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伦敦的地下和地上公共交通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地铁线路十多条,总长度500多公里,四通八达,据说可以解决大约40%人口的出行问题。而伦敦的红色双层巴士更是城市的一大标志,深入到每个居住区,非常便利。 对人口最稠密的伦敦商业和金融中心地带,政府还从2003年开始强制性地征收每天8英镑的“拥堵费”。在一个巨大的、略呈椭圆形的中心城区,只要车辆越过中心标有白色“C”的醒目红圈标志,就算进入付费地区,摄像头就会摄下车辆的牌号并自动记录在案,车主就必须当天缴纳拥堵费。违者将被罚款50至100英镑。虽然对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存在不少非议,但总体上看对减少伦敦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和污染还是有作用的。 “雾都”伦敦从名副其实到名不符实的过程,给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也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从而更加凸显了经济和社会需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