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外贸结构
经济参考报:我国目前在积极扩大内需,在此的过程中要逐渐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个度似乎也很难把握。
霍建国:内需的作用有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要调整很多体制机制,包括税收和分配机制等,这都是有难度的,在短期内依靠内需扩大来支撑经济增长也是有难度的。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和持续,外贸的作用在短期内不可忽视。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逐步转向内需支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年之内显然无法调整到位。在过渡期内应该注意发挥外贸、外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包括民营企业等。要多条腿走路,要保持经济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过程当中进行结构调整,这是最优最明智的路径。
经济参考报:从贸易结构来看,加工贸易一直占据总贸易的约一半,也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据悉,商务部目前正在草拟一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案》,方案涉及多项举措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这将对推动贸易方式转变产生哪些影响?
霍建国:加工贸易附加值低,国内加工的产业链短。延长国内的产业链,加大国内的加工比例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得它的带动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大。
我们应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加大对东西部的倾斜,这是必须的。要配合切实可行的政策,比如对中西部加大支持。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可以成立一个基金,对必需的劳动技能提供免费培训,还能解决当地就业,也避免人口集中涌到东南沿海。而沿海省市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提高研发创新能力。这些都必须出台政策支持,比如服务业的三年减税期,创办初期的融资便利等,这样就能看出政策之间配合的效率。
一方面为东南沿海的第三产业发展给予优惠政策,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那些维持不住的企业要内撤,则给予内地一些合适的政策来承接,这样就有可能促成战略性的大调整,不仅完成了中国加工业结构的区域性结构布局的调整,同时还支持了中西部的发展,于国于民都很有利。很多内地省份的加工能力有一定优势,这样就能将这部分人口留在当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一些适当的政策,制度性和长期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的调整上动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