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2010版) >> 经济理论
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
2010-06-24   作者:吴红/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索引

对全球信用评级模式的反思与借鉴
信用社会化加速发展凸显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的紧迫性
中国选择信用评级模式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美国信用评级模式的种种弊端,不仅给世界各国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重构、推动国际评级新秩序的建立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为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全球信用评级模式的反思与借鉴

  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主导的国际资本市场。美国既是信用评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信用评级的标准建立者和技术开拓者。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美国评级模式的弊端,凸显了在金融衍生品等新型评级产品和主权评级领域的突出问题。2009年4月伦敦的G20峰会就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已形成国际共识,但在全球层面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美国控制国际评级信用体系的格局和模式一时间还不能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正在探索如何构建真正能够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评级模式。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全的国际信用环境,更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自主信用评级体系。

  (一)对美国评级模式的反思

  美国是一个信用高度社会化的国家,是世界信用关系的中枢,全球巨大的财富资金通过信用交易形式集中于美国,使美国获得全球垄断性信用霸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各类金融资产总规模已达61万亿美元(仅包括股票、债券和银行资产三类传统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的26.6%,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41.8%;美国在国际投资头寸中的对外负债高达20.4万亿美元;根据全球证券交易所联合会提供的数据,2007年在美国本土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债券总额为70.6万亿美元,约占同期全球股票债券交易总额的55.1%。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犹如狂风暴雨般席卷美国国家信用体系,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截至2010年5月底的数据统计,投资银行全军覆没,270家商业银行倒闭(在过去的2001-2006的五年间一共才有21家银行倒闭),大量实体企业破产,200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2.4%。英国中央银行估算:自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能在60---200万亿美元。
  三大评级机构导演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损失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为什么发源于美国、具有百年历史的信用评级机构竟成为国家信用体系的掘墓人?美国的评级模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美国的评级模式是以评级机构之间的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评级模式,这种模式植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意识形态中,是以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国在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做后盾,美国政府把评级机构作为一般市场,主体定位归于新闻媒体类,允许其自由发布评级信息,鼓励评级机构充分竞争,但却忽视了信用评级的首要职责即社会公共责任,而是盲目相信评级机构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技术进步,提升评级质量,因而导致监管严重缺失。
  众所周知,评级机构充分竞争导致的是级别和价格的竞争以及评级质量的普遍低下,最终形成了动摇美国金融体系的力量。据统计,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评级中,给予了大约75%的债券AAA的高等级、10%得到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经三大评级机构评级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购买,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于是将系统性风险扩散到了全世界。美国评级模式的弊端还蔓延到国际评级领域,表现为美国一国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
  三大评级机构在主权信用评级和跨国企业的评级中不是或不完全是从正确揭示信用风险的角度评价他国的国家、地区和企业信用风险,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攫取他国利益,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投资人利益的工具。例如三大机构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持续提升资本开放程度高的泰国等亚洲国家主权信用级别,风险暴露后又非理性的调低评级,进一步恶化了危机的形势,加剧投资者恐慌,驱使资本大规模无序外流和主权利差上升,加大各国抗击金融危机成本。再例如最近的希腊危机,美国三家评级机构积极策应高盛等美国金融机构对希腊债务危机的炒作,在2009年底和2010年先后大幅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造成希腊主权CDS价格飙升,高盛等从抛售希腊主权CDS中获取丰厚的回报。由此可见信用评级没有国际标准,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代表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三大评级机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所做研究,在1997-2002年期间,穆迪和标普在主权信用评级领域共有17次失败,其中共同的错误就达14次之多。就中国而言,由于美国评级机构不顾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外汇实力快速提高的事实,长期压低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损害了中国国家和企业在海外的信用形象,增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融资成本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正如《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当今社会有两大超级权力机构,那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和穆迪评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三大评级机构饱受指责,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更加高涨。2009年12月和2010年5月,美国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该法案对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披露和管理、防止垄断、增加透明度和公开性等方面做出了更为详细和严格的规定。目前这个法规正在等待两院消除分歧最后通过和总统签署。

  (二)对其他国家信用评级业发展模式的考察与借鉴

  其他国家信用评级业大都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国家的评级业在发展中都面临着如何对待美国评级机构在本国的扩张问题。亚洲一些国家和俄罗斯普遍认识到了信用评级业的独立发展对本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因而他们建立的评级模式实质是国家支持下的有限竞争模式,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评级机构,以期掌握本国的评级话语权。
  1、欧盟
  欧洲的信用评级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欧洲金融管制的放松,跨国投资行为增加,欧洲信用评级的需求开始增长。但是欧洲各国未对评级市场的准入进行任何限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陆续于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迅速在欧洲信用评级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强烈呼吁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并在2009年11月通过了《信用评级法规》,就评级监管在欧盟层面的协调机制做出了规定,首次明确了监管机构、评级准入和具体的监管机制,主要是增加评级的透明度和防止利益冲突。2010年4月30日,欧盟宣布要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从而摆脱长期以来欧洲的评级市场由美国三家机构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打破美国在国际评级领域的垄断地位,这表明欧盟国家对国际评级话语权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更进一步,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已把加强监管评级机构提高到事关欧盟核心利益和欧元前途的认识上。
  2、亚洲国家和俄罗斯
  亚洲的信用评级行业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掌握评级话语权对于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制度构建着
  重培育本国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定价权的掌控能力,避免将本国处于起步阶段的评级业完全推向市场,使本国评级机构处于被美国三家机构收购或击垮的危险境地。他们采取的做法主要是严格控制外资进入评级领域并限制其控股比例、准入条件和评级范围,这主要表现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例如,在日本,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0%,日本规定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韩国虽因美国压力最终不得不开放国内评级市场,但通过立法对国外评级公司的进入设置了许多技术性障碍———必须有三年以上在当地的评级历史、拥有完备的当地企业数据库、拥有必要的雇员等,否则不予认可评级资质;马来西亚在2007年明确规定,只有债券以外币发行才可以接受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意即以本币发行则必须接受马来西亚本土评级机构的评级;在俄罗斯,虽然因特法克斯评级公司是俄罗斯最早和最大的评级机构,但因其由穆迪控股意欲打入俄罗斯评级市场,监管机构一直不认可其评级资质。
  在限制国外评级机构的同时,这些国家都注重培育本土有影响力的权威评级机构,使其具备内生资本的能力获得技术上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胜任揭示本国信用风险的职责,例如上述国家普遍都是培育1-2家本土的权威评级机构拥有评级市场的主导权。在评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大部分亚洲国家对评级业都有相应的监管制度,有些国家的监管法规还较为系统全面,如韩国、日本、印度等。印度是最早颁布对信用评级机构全面监管政策的国家之一,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的法律依据是1999年印度证券与交易局(SEBI)颁布并生效的《1999年SEBI(信用评级机构)法令》,该法令确定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登记制度,并授予印度证券与交易局以很大的监管和处罚权力。韩国一直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其财政经济部下属的金融监管委员会是信用评级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依据四部法律,即《信用信息使用和保护法》、《信用信息使用和保护法执行令》、《信用信息企业监管规定》和《信用信息企业授权和特许经营指南》。
  与这些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在如何建立体现信用经济本质要求和适合国情的中国评级模式方面尚缺乏战略思考,并对信用评级的特殊性缺乏系统的认识,以至于对这样一个影响本国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的行业重视不足,造成评级体系的现状存在严重缺陷,打破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式,迫在眉睫。

123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在全球信用评级体系中中国要扮演更重要角色 2010-06-29
·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 2010-06-28
· 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共同文件 2010-06-28
· 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议 2010-06-25
· 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 2010-06-24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全球若触发第三次大萧条,谁之过?·[思想频道]用正确福利制度改变收入分布失衡局面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