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使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采访中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尚未形成
目前,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但记者在采访中却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网上看到某个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开展得如何好,但实际采访却感觉到动作不大;到一些城市采访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受访官员介绍得却多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成就。
从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分“时髦”,国内“低碳城市”的探索正是从发展新能源产业入手,进而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采访中一些专家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如不少城市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有的专家认为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应进行能耗分析,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才能正确判断其“低碳”的真伪。另外,很多替代能源的投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醇醚、煤制气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制造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的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种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在专家的争论声中,国内许多城市“低碳”的决心正在坚定,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一些专家对各地城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表示赞同,认为低碳经济并不是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各地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应给予鼓励。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我国进行低碳城市的示范是很有必要的,但一些城市是有名称却不给投入,完全是徒有虚名,对于这种跟风赶时髦的现象应给予批评。
低碳城市建设中需防几种不良倾向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各地城市热衷于进行低碳经济示范或建立低碳城市是一件好事。但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按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的“大跃进”现象。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防止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首先,国家倡导低碳城市建设,就会有不少地方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而这些项目往往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低碳城市建设中技术支撑很关键,任何节能减排技术都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各地气候环境不同,所适用的技术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各地应注重挑选本地适用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运用。
其二,要防止为评级而“作秀”的做法,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化”。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但在民生领域评价体系的确立比较难,因为群众生活水平需要提高,同时也要杜绝浪费,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国家在从宏观层面制订相关标准时,要避免单纯指标化,避免简单确定“减排”指标,防止低碳城市建设指标化的现象发生。
其三,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充分认识城市低碳转型的艰巨性。就我国而言,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多,各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不会增加,大量新增城市人口对住房及城市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胜辉等专家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具体而言,作为城市管理建设者,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应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欲将其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地方政府要着力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份额,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
二、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要重新布局、规划新型的工业布局,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最终实现低碳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产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平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的关系。
三、实行可持续的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低碳化转型,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四、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和技术。
在国际“碳谈判”中我国说话是有底气的
我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国际上各种借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单边“绿色保护主义”,在“碳谈判”中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发展中国家不应承担具体减排指标的观点,为国内经济争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推行低碳“新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经济转型。
“碳减排”是经济利益的较量
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将讨论后京都时代减少碳排放指标问题,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及海洋岛国的碳减排压力。采访中有关专家谈到,我国应理性面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压力,坚持于我有利的立场,坚决抵制气候变化领域的“强权政治”,为国内经济争取发展空间。同时,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积极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低碳经济刚“起飞”若要“腾飞”须时日
由于过去我国许多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贪大求洋的做法使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成长”偏差,给城市留下了严重的“健康”隐患。采访中专家们谈到,当前亟须以“低碳”理念矫正这些偏差,同时,在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低碳城市建设也不能脱离实际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各地城市应把握地区差异、重点突破、由易向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