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成温州新生边缘金融服务业
    2007-11-28    本报记者:沈锡权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温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大量出现,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新兴的“边缘类”金融服务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非规范操作和潜在风险也逐渐凸显。

从“做担保”中发现新的投资机会

  记者从温州市经贸委获悉,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几年,温州担保机构数量剧增。截至11月8日,全市注册各类担保机构251家,总注册资本31亿元。
  温州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信用担保机构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截至2007年9月份,列入温州市经贸委调查统计的39家担保机构,累计已为6640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累计担保额为53.49亿元,其中单笔在100万元以下的担保额占到61%以上,为大量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之门外的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资金支持。
  信用担保行业快速发展使银保合作有所改善。随着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与银行的沟通不断深入,使得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大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开始看好担保行业,逐步打开合作领域。

行业发展的三大问题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目前信用担保行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第一,信用担保业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已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太低,审批太松。温州银监分局一位负责人说,即使注册资本达到2000万元,开展担保业务也是很难盈利的。而温州现在担保机构的平均注册资本只有1500万元,大量担保机构根本没有找到合作银行,更无从谈起开展担保业务。
  信用担保机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温州市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着“只批不关”的现象。这为部分担保机构“挂羊头卖狗肉”提供了机会,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温州经贸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主要是对担保行业的引导和扶持,没有相应监管职能。2007年3月温州市经贸委制定了《温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但到目前为止只有50家担保机构备案,其中两证齐全的担保机构只有32家。大部分担保机构的情况仍无从掌握。
  第二、担保机构非法借贷,损害了担保行业形象。由于当前温州担保业务开展面狭、业务量小、盈利有限,部分担保机构偏离主业,为金融风险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此外,温州有些不是从事担保业务的公司,也在大作“担保”文章。如2007年3月份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温州市某担保咨询服务公司,注册资本10万元。其经营范围为担保咨询、经济信息咨询、企业登记代理、企业管理咨询;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各类广告业务。但有人举报该公司以担保名义非法集资,从事高利贷,并找打手上门讨债。
  第三、银保合作不平等,信用担保难信用。温州市经贸委一位负责人认为,当前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根本不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影响了担保机构正常的业务开展。特别是今年下半年银根紧缩,银行缩减了对担保机构的授信额度,只收不放。一方面担保机构与客户谈妥的业务搁置,引起客户不满;另一方面,到期客户还贷后将无法再贷,宁可违约也不还款,造成担保机构代偿增多。

亟待整顿和规范

  市经贸委副主任游聚森认为,经过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的担保机构的盲目增长,温州担保机构数量已经处于了超饱和状态。应暂停登记审批新建担保机构,用一年的时间对现有的担保市场进行梳理。温州银监分局局长吉明则认为,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准入门槛还要提高,除农口以外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应从2006年底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人民币,以适应整个行业发展。
  他们还分别指出,应该加强银保合作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年检制度。吉明说,担保机构《开业备案证》应作为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依据,没有备案的担保机构,等同于未经主管部门认可,银行一律不得与其合作。游聚森认为,担保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年检不应盲目等同与一般企业年检。担保机构登记注册超过一年时间仍未找到银行的,说明其一直没有开展担保业务,很可能在从事非法经营,应给予注销。

  相关稿件
· 温州鞋企突破欧盟反倾销壁垒 2007-11-27
· 温州民企打赢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 2007-11-27
· 温州合作建房的命运仿佛一则寓言 2007-11-16
· 温州民营企业上市意愿增强 形成"温州板块" 2007-11-15
· [贸易争端与解决]温州鞋企突破欧盟反倾销壁垒 2007-11-07